如果把2014年称作IP元年,那么2015年则是IP爆发年,IP就这样成为一个大家都在说,可是都说不清的一个词儿
“IP是影视行业最核心的部分,互联网时代可以让IP从一个单一的创意变成影视公司与观众之间的多元情感连接,比如游戏转为电影、粉丝互动等;另外,以前传统影视行业是以创意者为中心导向观众,互联网时代则是观众导向创意者”
昨天还在谈“互联网+”,怎么一下子都在谈“IP+”了,让我们先看看大家谈的 IP 到底怎么来的?在传统的知识产权知识体系里,IP 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也就是指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简而言之就是“智力成果权”:一类是著作权(也称为版权、文学产权),另一类是工业产权(也称为产业产权)。你要使用别人的知识产权,就得购买付费后才能使用。那么拥有大量核心知识产权的公司,就能源源不断收取红利。在手机芯片行业,高通公司凭借专利权赚取的真金白银超过了很多手机生产商,这是业内都知道的秘密。
不过现在的中国影视圈,可不只是把IP 看做是知识产权,在电影人眼里IP 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形象,甚至一句话;一个好IP可以延伸到不同领域,音乐、戏剧、电影,电视、动漫、游戏· 但不管形式如何,一个具备市场价值的IP一定是拥有一定知名度、有潜在变现能力的东西。美国迪士尼公司就是运营IP的高手,依靠米老鼠等深人人心的形象,不但拍摄动画电影,还建造了史上最成功的主体乐园。印有米老鼠等形象的玩具、服饰等衍生产品所创造的利润远远超过电影本身的产值。
正因为一个好IP 可以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影视圈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一切可以搬到银幕上的故事。 只要是个深入人心的概念,形象甚至游戏、歌名,就有可能被影视公司买下版权。影视圈里讨论的“IP”更多的是这个含义。
例如在2015年,《何以笙箫默》《琅琊榜》《花千骨》《芈月传》等电视剧席卷荧屏与网络。在2015年电视台和网络共同热播的前30部电视剧中,一半改编自网络热门小说,它们被称为“IP 电视剧”
同在2015年,《小时代4》《夏洛特烦恼》《港囧》《鬼吹灯之寻龙诀》等电影创造各种票房纪录,它们都被称为“IP 电影”。还是2015年,papi酱的吐槽视频、咪蒙的《致贱人》热文刷爆朋友圈,她们被称为“IP 人物”.
看来知识产权领域的 IP 概念解释不了这些名人谈的IP 概念,今天的IP概念也不能局限在“知识产权”这个领域里,它有更丰富的含义,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泛IP”概念。正因为IP这个概念被泛化了,才导致了大家对于IP的各种不理解或不了解。
“现在很多人在谈IP。IP,我理解是有内容的品牌。比如(员球大战》,它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有几个主要形象,有粉丝也有外展,更重要的是它的整体,跟它相关的一切。我认为现在我本人是一个IP,但我的作品未必是。作品是不是IP,要看它能不能被充分开发。作品是不是都能变成IP,这不是我能决定的我更想做的是一个内容发动机,我产生内容,其他的要看机缘。
在过去,我们一般说一部好作品是一个ip但现在按冯唐的说法,他这个活生生的“人”比他的作品更接近一个IP,冯唐的对自己的小说有著作权,小说可以卖给别人出版、改编,做一轮轮的开发获取收益,那冯唐这个IP怎么卖?罗振宇在 2016 年跨年演讲中谈到了一个商业入口理论模型:人格人口.罗振宇是这样说的:“今天的商业人口是人格入口,本质上是信任的稀缺。那些让大家信任的人,永远会是稀缺的,这就是即将洞开的新一代交易人口,未来的一切交易都是社交。这些人提供稀缺性,你拿走稀缺性,跟身边的人去社交。”
一个清晰的被大家广泛接受的人格可以整合成为商业链的入口,对于一个人的信任可以造就出一个“现实扭曲场,那么以用户经营为核心,基于人格化的价值观的输出、生活力式防信导,与用户希望形成的精神层面都可以发生链接与变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