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5169028800

上海地铁口述历史|俞光耀:迈向超大规模网络运营管理建地铁就是建一座城

标签: 网络运营 2023-05-31 

  上海地铁口述历史|俞光耀:迈向超大规模网络运营管理,建地铁就是建一座城

  202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运营30周年。从酝酿到筹建、从试验到起步、从一条线到一张网……历经三十年发展,上海已拥有20条线公里,领跑全球。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1959年9月出生,1977年10月参加工作。曾任上海铁路局副局长、常务副局长等职。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任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2014月12月至2023年1月,任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00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兼任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首任轮值会长、国际地铁协会CoMET组织轮值主席。上海市质量协会会长,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

  2002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成功,为上海地铁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在2010年世博会举办前夕,上海地铁已初步建成400公里网络,满足了世博会超大客流快速疏散的要求。到2013年年末,上海地铁运营里程增加到567公里,跃居世界第一。

  从这个阶段开始,上海地铁迈入了网络化运营管理阶段。我们在管理方式上就及时提出了‘两个转变’的工作思路,就是从重建设向重运营转变,从单一线路向网络化运营管理转变。

  随着网络规模的快速扩张,上海地铁于2018年进一步提出了“三个转型”的重要发展战略,即:

  从建设运营的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从单一的交通运输功能向综合服务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转型;从运营地铁向经营地铁转型。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俞光耀说,首先是在地铁新一轮的施工建设中,一系列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和数字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建设标准和服务品质。

  ,并逐步扩展到规划设计、运维服务的全周期管理。”俞光耀举例说,依托BIM平台搭建起仿线D车站模型,小到监控摄像头,大至出入口电梯,设备状态均能实时显示,一旦出现故障,平台就会提前预警,便于工作人员及时查看处置。

  在区间盾构掘进、基坑和旁通道施工过程中,通过使用远程监控数字技术,施工安全风险管控水平有效提高,事故报警率大大降低;依靠深基坑非开挖技术,减少了地铁施工对地面出行交通的影响。“14号线静安寺站建设过程中,地面上是延安路高架,交通流量很大。我们首次采用大断面矩形顶管暗挖工艺,来建造地下车站主体结构,减少了对地面车辆、行人出行的影响。”俞光耀说。

  的建设构想,专门成立大数据中心,目前已基本构建形成了以地铁云、高速数据通信网和大数据平台为核心的全网数字化基础设施,链接了一系列应用场景,初步实现智慧建设、智慧运维和智慧服务,并与城市运行的“一网统管”平台对接,形成联动,保障城市安全。

  俞光耀以智慧车辆维修来举例。目前为止,90%以上的列车从停车场驶出时,每列车上有上万个传感点,从列车牵引制动到温控等一系列数据会实时传输。

  10号线号线号线和浦江线等五条全自动驾驶线路还可以实现自动出库、自动折返、自动休眠、自动检修

  “以前列车入库时,至少需要4个人花2个小时对列车进行‘体检’。现在一辆列车在入库的5分钟时间里,各种高清探头就能对车辆完成一次‘体检’,比以往人工巡检的效率大大提升。我们还在试点运用机器人对列车进行深度巡检,未来巡检效能还将进一步提高。”俞光耀说。

  上线,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乘客用二维码扫码乘车进出站。如今,APP的功能还在不断扩充,乘客不仅可以在APP上查看出行信息,还可以看到每节车厢的满载率、车厢温度等情况。与此同时,包括语音购票、平安地铁APP、智慧服务机器人等一系列应用场景,也在满足乘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如今的上海地铁,不仅充满了各种科技元素,也时常能与各种人文景观不期而遇。艺术长廊、大师展览、音乐角……一座座地铁站从起初满足基本使用功能,逐渐增加了文化展示窗口的功能。

  从2013年开始,上海就提出了“地铁公共文化建设”的新追求,从建筑以及公共文化艺术两个层面加以推进,努力打造“可阅读、有温度、有情怀”的文化之旅。

  “每天上千万乘客穿行在地铁这个城市‘第二空间’,就可以在这里听得到音乐、看得到作品、学得到知识、悟得到精神、感受得到文化氛围。”俞光耀说。

  2018年7月,大英博物馆在上海展览期间,在上海地铁陕西南路站首次开启艺术长廊展示活动。大英博物馆提供了7件馆藏艺术品的复刻版,集中在上海地铁换乘站内展出。

  一个个结合区域文化特色的“最美车站”也接连亮相。15号线吴中路站甫一开通,便成为网红打卡点。它采用独特的无柱拱顶结构形式,通过LED灯带将浦江两岸的天际线动感呈现。豫园站穹顶以“上海脉搏”为主题,蜿蜒的线条,随着灯光的变换,宛如层层海浪,美轮美奂。还有10号线号线陕西南路换乘通道的“音乐文化长廊”,汉中路站1号线号线换乘通道中的“地下蝴蝶魔法森林”等等,乘客漫步其中,心情舒畅,也缓解了换乘的压力。

  的理念,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源的互动与合作,构建起“地铁搭台、社会唱戏”的平台。比如,与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市法制办等合作开展“致敬‘最美守护者’劳模墙”“法治文化列车”等公益文化活动;精心设计了“纪念莎士比亚、汤显祖、塞万提斯逝世 400周年”“刘海粟百年”等地铁票卡等等。

  与此同时,上海地铁也在进一步与城市空间融合生长。“我们根据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提出了

  的理念。”俞光耀说,“过去地铁仅仅作为一种交通运输工具;现在我们把地铁进一步和人们的出行、生活、工作、娱乐、消费等相融合,打造都市新生态。”

  ,周边生态逐渐改变,爱琴海、万科七宝等商业地标随之而起。开业一年后,“万象城”跻身上海商业销售前十。

  在地铁上“加盖”商业综合体,不仅可以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为城市创造出新增量,还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区域生态。以“万象城”为起点,项目持续推进。位于虹桥商务区徐泾板块的“天空之城”新增了住宅业态,一经推出就受到消费者的热捧。随着元江路等上盖项目的实施,业态还将更加丰富。

  举例。作为一座有25年历史的车站,莲花路车站在改造前由于设施陈旧,且无站厅,逐渐难以承载大客流。如今,经过两年多的不停运改建,莲花路站从一座功能单一的交通换乘车站,实现了地铁和商场的无缝链接,公交枢纽也同步引入,整体脱胎换骨变成了一座地铁上盖的综合体,为提升区域活力创造了更多可能。这一项目入选了自然资源部《轨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节地模式推荐目录》,为今后同类改造项目提供了借鉴。

  在俞光耀看来,上盖开发业态要符合区域环境、资源禀赋及产业体系等,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以交通赋能区域发展,助力站点周边的产城融合,提升沿线客流以及地块价值,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如今,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上海地铁由线成网,运营里程已经达到831公里,运营车站数达到508座(含磁浮线),运营列车保有量达到1200列,世界级超大规模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基本形成,日均客流超过千万人次,运营规模居世界之首。

  面对这样一个世界级的超大规模网络,离不开世界级的运营管理体系。“因此,

  我们提出以‘三化’为抓手,即‘人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三个方面

  从列车上USB充电口,到车厢内的“分区调温”,从覆盖地铁站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到推进“厕所革命”工程……一个个落在细节中的变化,体现着上海地铁作为城市“第二空间”的人性化和精细化服务水平。

  以厕所为例,近五年来,上海地铁累计改造车站厕所260余座。同时,2016年发布的新版技术标准中提出,增设独立的无障碍卫生间,集纳儿童厕位、儿童洗手盆、婴儿护理板等新设施,方便特殊人群。

  在新线建设和运营管理过程中,上海地铁也不断探索创新。客流潮汐效应明显的16号线在行业内率先应用新的数字技术,采取“3+3”列车在线联挂解编试点运营,提高了线路运营效率。

  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地铁已然成为了一张城市名片。“我们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不断地推进地铁标准化建设。”俞光耀说。自2011年起,申通集团就启动运营服务标淮化体系建设,包括

  等,制定了标准化工作的战略规划、标准化年度工作计划,以及和规划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网络运营管理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通过非开挖、工厂预制拼装、全封闭绿色施工围挡、绿植围蔽等一系列绿色建造技术的应用,将光、噪音等污染以及对市民出行的影响降至最低,延伸了绿色地铁内涵。

  “我们通过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打响上海地铁的服务品牌。”俞光耀说。从2018年起,上海地铁启动“上海品牌”认证工作,

  2021年,上海地铁“运营管理服务标准化,打造安全智慧高效城市轨道交通新模式”标准化实践项目,被国家标委列为第一批13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典型案例之一。2021年,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发文,号召各地学习借鉴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标准化典型案例经验。

  申通地铁还与COMET组织(国际地铁协会)合作开展对标,公司内部成立了对标工作领导小组、7个对标专业小组,发布了《关于开展申通地铁公司对标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对标工作计划,建立核心指标体系,建立对标管理长效机制,围绕“质量、效率、成本”开展对标工作,从“对标准、对指标、对标杆”三个方面着手,形成了网络运行可靠度、服务水平、经营规模、运营效率等四个方面八项指标。

  “通过以行业内的一流企业做标杆,找到与对方的差距和自身的不足,加以改正并实现对目标的赶超,

  进入新时代,上海地铁更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自2016年起,上海地铁牵头建立了长三角地铁领导人圆桌会议机制,推动区域内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协同高质量发展,一系列成果开花落地。在全国率先实施区域内异地乘坐地铁刷码进出车站互联互通,如今上海地铁已经和全国19个城市地铁刷码互联互通;打造的物资采购共享平台也吸引了众多的客户。

  一系列成果开花落地,在全国率先实施区域内异地乘坐地铁刷码进出车站互联互通,

  回首上海地铁三十年来走过的发展历程,俞光耀充满感慨:“上海地铁三十年的发展成果,是一代代地铁人传递接力棒跑下来的。

  面向未来,还需要全体地铁员工戮力同心、拼搏进取,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做出每一个人的贡献。祝福上海地铁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