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5169028800

科技创新铸就强国梦

标签: 科技创新 2023-04-22 

  从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推动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到以创新药物、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先进诊疗技术让人民群

  众享受到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科技创新正成为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第一动力

  从神舟问天到中国天眼,再到5G、高铁飞速发展……我国各领域产出了一项项亮眼的创新成果,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高屋建瓴地指出,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全社会研发经费保持高速增长。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为27864.0亿元,比2012年的10298.4亿元增长了2.7倍,年均增速超过1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1.98%提升至2.44%。2021年,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为1696亿元,是2012年498.8亿元的3.4倍。

  “建设强磁场中心,给我们中国的科学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可以和全世界科学家平起平坐、同台竞争的机会。”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人员张欣正在测试强磁场对于生物体健康影响的规律。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回国的她,十年间见证了科学岛稳态强磁场从无到有、从刚刚起步到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的过程。

  十年来,中国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人员数量增长近1倍。

  而作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人员,王东新对十年间研发经费投入的变化感触颇深。“十年前,我们每年的研发经费投入大概只有3%,虽然当时已经算企业里研发投入比较高的,但有些项目还是会受困于经费紧张。2021年,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达到了5.3%,上升速度非常快,现在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王东新的感受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撑和引导下,企业对科研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给中国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一大批核心技术纷纷突破,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天问”探火星、“嫦娥”登月球、“神十三”和“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等研制成功……自主研发大量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进入实用,成为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超级计算、高速铁路、智能电网、第四代核电、特高压输电技术,都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特别是5G研发和应用场景深度拓展,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国特色生态初步建立,正在加快赋能百业。

  中国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已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十年上升22位,是世界各国中唯一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家。我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由2012年的1.8万件增加至2021年的6.95万件,排名世界第一。2020年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1234万人,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比2012年增加了4529万人。高新技术企业,十年前只有不到5万家,现在达到了33万家……

  日积月累的实绩,映照着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你看,我们渔排上的探头,因为连上了5G,画面是高清的,实时查看,大伙儿在办公室里喝着茶,一切就尽在掌握,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来回巡查。”

  福建省宁德市三都澳渔民陈锦生虽是“80后”,但已在三都澳的渔排上“漂”了20多年。回想过去,他直喊苦,大晚上,要顶着寒风在渔排上巡视;更苦的是百无聊赖,电视信号收不到,吃完晚饭就睡觉,有的年轻人上渔排工作没几天,忍不了这份单调,直接跑了。

  “这两年有了5G信号,工作生活大变样,渔排看护的工作量减少了一大半,专家远程诊疗让鱼病寻医问诊不再犯难。更重要的是,海上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现在也算是个小网红。”陈锦生颇有点得意。“没事我就拍拍视频、刷刷抖音。想孩子了就视频通话,信号流畅,孩子高兴,我也放心……”数起5G技术带来的福利,陈锦生言犹未尽。

  “80后”的刘林是北漂一族,十年前的他租住在北京五环外的城中村,每天早晨从出租屋到地铁站要步行1.5公里,常常为“最后一公里”出行发愁。十年后,城中村早已今非昔比,刘林贷款在附近新建的小区买了一套小户型,每天早上一边吃早饭一边打开手机APP查看附近公交位置的实时显示,如果刚好有公交车来就坐公交车,如果等待时间长,就到门口扫一辆共享单车。

  “以前找共享单车,明明手机APP上显示围墙外的马路边有辆空车,等我跑过去,发现那辆车其实在围墙里。现在每辆单车都安装有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定位指哪儿、哪儿就有车。”提起十年来的最大改变,刘林的感受是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便利。

  从几乎无所不能的智能手机,到乘坐一天就能跑遍中国的高铁,再到开车到户外仰望星空时闪耀的“中国北斗”……科技创新让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都变得方便。可以说,这十年,先进科技成果不仅体现在提振综合国力的国之重器上,还惠及和刘林一样的普通民众,成为百姓实现美好生活的“加速器”。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北区的一个疫苗接种点,8岁的佩德罗接种了第一剂科兴新冠病毒疫苗。这让佩德罗的父亲若热十分高兴,他说:“孩子得到了疫苗的保护,真心感谢中国的帮助!”

  “迄今为止,中国有3款新冠病毒疫苗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紧急使用清单,超过100个国家批准使用中国生产的疫苗,其中许多国家把中国疫苗作为低龄儿童唯一使用的疫苗。中国新冠病毒疫苗持续为全球抗疫作出积极贡献,助力消除“免疫鸿沟”。

  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和主宾国阿联酋频频互动,成为疫苗国际合作的一个生动写照。据了解,中国生物与阿联酋在包括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临床试验、合作生产、全球销售等诸多方面均开展了战略合作。对此,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表示,阿中两国积极开展疫苗和药物研发及生产合作,取得了多项“全球第一”。

  此外,中国围绕药物、疫苗、检测等领域立项支持,与美国、德国、马来西亚、南非等17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开展联合研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力量。这也正是中国始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让世界共享中国科技创新丰硕成果的重要体现。

  同时,在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看来:“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据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介绍,十年来,中科院牵头发起或积极参与了国际子午圈、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泛第三极环境、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中科院还与全球60多个国家的120多家机构签署了院级协议,与13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实质性科研合作,建立了10个海外科教合作中心,累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近6000名。

  “未来,中国科技开放的大门将会越开越大,我们愿与更多国家科技同行交流合作,并努力为世界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中国科技的贡献。”王志刚说。

  回望十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关键是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创新列为新发展理念之首,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进行了战略性、全局性的谋划,提出了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策。

  举国体制持续发挥重要作用。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立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科学严密的规划政策体系,打造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这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法宝。

  科技体制改革成果丰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打通了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激发了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

  广阔的内需市场成为重要动力。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为新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更多的试错机会。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使得科技创新的研究成果能够快速实现全链条转化落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部长戴建军表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今天,放眼神州大地,“中国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硬核技术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按下了“快进键”,中国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7月24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