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就是生产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跨越这一关口,出路就在于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不断演进,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实践看,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各方面的创新;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每一次探索与创新都会转化为现实、直接的生产力,并引发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在近代三次工业革命进展史上,以蒸汽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开创了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生产时代,以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带动工业生产进入电气化时代,以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生产进入了信息化和自动化时代。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创新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迅猛推进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引领着生产力发展方向。习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要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持续发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随着各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得益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对资源的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得九天、入得地心、下得深海,带动了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创新产业化”模式直接拉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已有产业的持续发展中,创新带来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业态创新等,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脱胎换骨。比如,伴随能源革命和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全球汽车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变革,新能源、无人驾驶等前沿科技层出不穷,重塑了整个生态圈。
创新促使生产力要素不断提升。创新具有渗透性,全方位、浸润式地融入生产力要素中。首先,创新持续提高劳动者素质。从农业、工业时代到信息化时代,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创新推动的结果。其次,创新持续更新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比如,我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显示,智能化改造后的生产效率最高达2倍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最高达60%。生产工具的持续创新,也直接倒逼和拉动了产业工人的知识化、信息化升级。再次,创新催生出许多新业态和新产品。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创新不仅推动生产方式和产品创新,还促进商业模式、营销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
创新驱动生产力加快发展。创新具有乘数效应,对生产力的激发表现出速度、规模和协同的倍增趋势。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科技创新转化呈现出速度加快、规模倍增的态势。由于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广阔发展前景,创新成果得以快速扩散和推广,潜在采用者数量呈多倍级增长态势。以通信技术为例,随着5G开始进入商用阶段,其高倍的速度极大改善沉浸式和交互式技术体验,有力带动AR、VR以及新兴媒体等行业的发展,其时延的高倍缩减使得无人驾驶、无线医疗等对时延要求较高的技术成为可能。同时,创新大规模、广范围的应用,采用者之间的互相融合共同构建起了庞大的创新网络,创新的协同效应更加显著。5G不仅自身具有巨大的产业价值,还带动了芯片、器件、材料、软件等基础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与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工业、交通、医疗等行业更加紧密融合,推动社会生产发生深刻变革。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如今,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跨越这一关口,出路就在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让创新真正成为第一动力。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把握科技发展大趋势,抢占先机、迎难而上,努力实现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同频共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