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最没有规律、 分工最繁杂、工作最琐碎、最难有前辈指引、最无法进行系统性学习的岗位之一
广义的运营可以理解为运营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公司当中所有对产品和网站产品进行人工干预的工作都叫运营。
以下内容大概小5000字,理论科普为主,会涉及到专业名词,篇幅有限不懂请度娘。嫌字多也可以直接看视频课讲解:
内容运营绝对不是莫得感情的写作机器,按岗位方向的不同,分为文案型内容运营、产品型内容运营、资源型内容运营。
日常工作范围:以创意文案为核心工作,主要工作范围包括主题专栏策划、文章标题撰写、作品引导文案撰写、短视频脚本制作、Push文案撰写、活动规则文案撰写、活动头图文案撰写等。
能力要求:需要掌握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创意策划能力、资源整理能力、热点敏感度、以及基本的沟通能力。
日常工作范围:主要包括从内容的生产、分发、消费三个角度推动内容的产品化。
日常工作范围:通过整合达人、作者、明星、kol等外部资源来达到产品的某个目的,资源型内容运营可细分为商务运营、工会运营、kol运营等。
能力要求:资源型内容运营要求需要掌握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良好的资源整合能力、热点意识以及沟通能力是刚需。
用户运营是指以用户为中心,遵循用户的需求设置运营活动与规则,制定运营战略与运营目标,严格控制实施过程与结果,以达到预期所设置的运营目标与任务。
沟通能力、情商、同理心:用户运营要每天都要去跟用户接触,你的沟通能力,你的情商,你的同理心一定要比较好。
调动用户积极性、组织策划、协调能力:用户运营要在社区、社群当中,可能要通过一些活动去调动用户的积极性,或者通过一些活动解决用户的一些问题,或者组织一场答疑活动等。
数据分析能力:用户运营要去收集用户的信息和反馈,整理这些信息和反馈之后,提交给产品和设计人员,所以数据分析能力要相对好一些。
活动运营是在某个时间段内,进行一次有目的的用户增长或转化手段。一个活动的运营,需要明确好活动的目标,并不断跟踪活动中的核心数据,并为活动效果评估对结果负责。活动运营运营工作中最复杂最难的一种,想要搞好一个活动,还需要技术部门、市场部门等多个部门的配合。总的来说,需要以下能力:
项目管理能力:好的活动运营能够操盘复杂、庞大的项目,懂得把握关键点,利用更多人的力量有效地达成目标。
策划能力:这是活动运营需要具备的首要基础硬能力。要具备通过文案策划、交互策划和创意策划有效地传递信息和影响用户的能力。
运营能力:活动运营归属于运营团队,当然需要具备一个运营的基本能力模型,需要掌握和了解运营岗位使用的多种工具和手段。
产品能力:好的活动策划也是半个产品经理。要懂得如何把业务描述语言转化为需求描述语言,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把需求描述语言转化为研发语言,这样才能够使用更多的策划手段达成目标,解决问题。
以产品为基础,以获取用户为目的,经过一系列的建设,不断完善该产品,让用户更加喜欢,让它对用户更加有粘性,让它对用户更加有价值和有用。产品运营在确定运营目标的前提下,工作内容如下:
负责产品运营搭建,完善运营流程规范,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运营等。
根据公司的运营战略和业务发展需要,结合产品、用户和市场特点,制定运营策略,对整体运营效果和各项运营结果指标负责。
负责产品整体用户运营水平提升,完善用户画像,制定切实可行的用户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和用户分层运营方案,整体提升用户价值
负责产品运营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从运营数据中发现业务问题和机会,并制定可行的优化解决方案,推动业务迭代发展。
从用户体验出发,分析和挖掘用户需求,结合业务场景优化产品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综合看下来,想做好产品运营,须具有调研能力、沟通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做到懂用户,懂产品,懂数据。
除了以上几种运营之外,还有一些常见的运营岗位比如新媒体运营、社群运营、电商运营、数据运营等,有些是上面分类的衍生,有些是上述分类的细分项目,这里简单说下:
利用微信、微博、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来进行产品、品牌推广营销,并策划与品牌相关的、优质的、有高度传播性的内容和线上活动。目的是获得用户关注或引导购买产品。简单来说就是:既包括了“去发布一个内容、去做一个活动,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去引流”这个前面的部分;又包含了跟用户去沟通,去留存这个后面的部分。
基本上90%的社群运营都有3个核心目标:传播&维护品牌形象;刺激产品销售&付费用户转化;维护顾客黏性。根据以上目标,社群运营的工作内容大致为:
2、独立设计有效的用户维护,激励机制,建立用户成长体系的运营规则,打造高粘性的社群;
3、挖掘并培养核心用户,通过日常社群用户运营、制造兴趣话题等手段,提升社群活跃度;
日常的工作内容是负责淘宝店铺,京东店铺等宝贝的发布,商品的上下架,橱窗推荐,类目优化,商品标题的优化,品类和运营规划等,所有的工作最终的导向KPI都是成交。
初级的电商运营更加偏向店铺的维护,商品的上下架、各种活动的策划、商品页面的设计等;
高级一点呢,你要参与选品、设置价格、设置优惠、写详情页等等,有点像产品运营。或者你要负责为店铺引流,那就更像新媒体运营推广。
数据运营是按照运营需要对运营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论反推或代入到产品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等运营行为中,帮助业务不断提升业务质效的精确性、指导运营决策、驱动业务增长的运营方式。主要工作内容有:
2、定期输出分析报告,对新客转化率、用户留存率、挂单率等核心指标提出可落地的改善建议;
3、根据业务构建业务各个模块指标体系,对运营数据实时监控管理,及时发现异常及业务增长点;
4、定期输出行业竞对分析报告,如竞对政策,竞对成本模型,竞对留存模型等对比分析优缺点,并输出结论。
以上就是大致运营的分类了,但这个只是理论上的分类,实际上运营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细分的岗位了,而是一个综合类岗位。所以不能要做内容运营就只学内容运营相关技能,像是与之配合的用户,产品都要有涉及,要有完整的运营体系思维。
如果是刚接触互联网运营,与其自己摸索浪费时间,建议先跟着专业人士学习少走弯路。下面这个课就就很适合0岁运营人:多位一线互联网大厂营销VP+核心项目leader+资深内容制作人亲自下场分享他们在知乎、字节等多年操盘经验,从涨粉活动策划、转化文案、直播运营、数据分析整个运营流程都涉及,需要的点击链接即可:
虽然不同公司/行业在运营上侧重不同(涨粉,内容,转化导流...),但通用的核心能力大致有3个:
做新媒体运营,内容创作是核心竞争力。很多人以为内容运营就是写好文章发出去就完了,大错特错!新媒体的内容创作≠传统写作,不是站在你自己的角度想写啥就写啥,你觉得好P用没有,要有用户买账才行。所以,一是要清楚你运营的平台上的用户喜欢看啥,二是怎么创作出用户喜欢的内容。所以不仅要关注文章本身的内容质量,呈现的形式(排版、配图和视频),还要还需要关注选题规划、推送时间、触达情况以及转化情况。
要管理那些有价值的用户关系,了解用户的痛点、制定策略解决问题、做什么内容、在什么平台、什么时候让用户看见。基础是用户、核心是用户、目的也是用户。
比如对各平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每天的粉丝涨多少,什么文章导致涨粉,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做了哪些运营手段。哪些新闻能结合本公司产品蹭热点。而且需要经常混迹一些指数平台,如百度指数,微信指数,头条指数等。不管运营任何平台,都要把此平台的玩法、算法都掌握。例如:该平台的推送机制,该平台的惩罚制度,该平台的人群画像等等。
对于新媒体运营而言,在发布内容之后,还需要监测和统计用户对所发布内容实施的一系列行为数据,并对此分析优化迭代运营策略,往细了说,要做到:
反应所发布内容的质量:比如你在知乎发布了一篇文章,用户点击量有100,但是点击后马上关闭的有80,那说明文章标题还不错,但是内容质量较差,需要优化。
利用数据分析对接下来内容运营的方向进行指导:比如你在不同的5个渠道平台发布了同样内容的文案,可能知乎平台的阅读量远远高于其他平台,那就要加大在知乎平台对该内容的输出。
优化渠道投入:比如在百度关键词搜索、头条信息流等渠道发布了付费广告,需要分析从各个渠道引流以及转化的数据,以便于调整投入方向,进而降低成本。
总的来说,运营不是单单会写内容,会剪视频P图就能做,还要吃透主流平台的流量运作机制+对应的运营手段+掌握新媒体内容生产的套路,想入行的话建议多参考过来人的经验。这里再次推荐入门课,运营必备涨粉活动策划、转化文案、直播运营、数据分析等方法论都有专业大佬精讲,帮你构建完整的运营知识体系,1毛钱基本上等于免费了,强烈推荐参加:
2005 年,我刚入行的时候,没有运营,喔,当然,也没有产品经理,统一叫策划,当时还是 Web 互联网时代,一个策划可以说是全能选手,网站改版要做,活动设计也要做,数据报表要做,甚至商务洽谈也要上,但是后来,从策划和开发中各出现了一批人,开始专职去做需求洞察和需求管理的事情,于是不管是从传统行业借鉴也好,还是从硅谷学习的经验也好,就开始塑造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并且进行标准化。
大概在 2010 年前后,国内第一批关于产品经理的书开始流行了,也就是说,对于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职业标准化基本成型,关于产品经理的职责、产品经理的技能以及经验分享越来越多,而运营呢,依然没有人来标准化,没人出来说运营是干嘛的,但是似乎从策划割出来的产品不做的事儿就都是运营的事儿了。
但是运营这个岗位其实在做网络游戏的公司一直存在,并且生命力旺盛,而后来电子商务兴盛起来,与传统的零售一样,必然要求要有丰富的活动和各种眼花缭乱的吸引研究和流量的手段,这些事儿也都是运营的事儿。
到了 2015 年,国内第一批关于运营的书也开始出版了,这几年来,关于运营的书籍可以说就好像雨后春笋一样,一本接着一本出现,也就是说,在产品经理职业标准化的 5 年之后,运营这个职业也开始逐渐进入了需要标准化的阶段,我经常说,产品和运营其实是一家,因为一早他们就是一体的。
而我在 2014 年写作《从零开始做运营》时,提出的运营定义就是:一切能够帮助产品进行推广、提高用户认知、促进用户使用的手段都是运营。运营的核心目的是:让产品活的更好、更久。
这个定义实际上是站在和产品对标的角度上提出来的,但是,2 年过去了,我却想要改一改,或者说扩展一下这个定义......
广义:一切围绕着网站产品进行的人工干预都叫运营。(百科)(现在不仅仅只有网站)
也就是领导带着员工为用户做了一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这些人组合在一起运营了这家公司。
在真实工作情况下,以上运营工作的细分,只会在大型公司才会专人专岗,一般中小公司,身兼数个板块的运营是常态。
以上说法,要么只是说运营是具体做什么事的,要么只是说运营的价值,都不全面,指导作用不大。
首先,要知道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通俗的说就是这产品干啥的有啥用为啥不用别人的非得用你的。一个产品的核心价值只有一个,即使是满足用户多个场景的需求,背后的核心价值也只有一个。然后,根据这个核心价值,去确定运营的手段。因为每个产品的背景目标现状所遇问题都不一样,所以方法论就只能说到这。
知乎的核心价值是优质内容,从知乎整体机制可看出都是为了能更好的产出优质内容,并推给可能感兴趣的用户。如何使优质内容为知乎带来最大化收益,就是运营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毕竟只在知乎内部传播,影响力有限,即使扩展到微博和微信,也不够。所以才出现了知乎日报这样的独立产品形态,并且也有书、电子杂志、EDM等这样的多平台和形式的内容传播渠道,将知乎的优质内容更大范围的传播,不仅品牌影响力有提升,而且通过大量的展现,也激励了贡献用户。
的核心价值是权威,围绕这个点,百科联合各领域的专业人士推出『特色百科』这个项目,如与国家卫生计生委合作推出的医疗行业词条、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合作推出的艺术类词条、与中国科协推出的科学类词条。通过这些专业人士的参与,保证了词条的专业性;也因为专业机构的背书,提升了内容可信度,从而强化了用户对权威性的认知。
这个项目完全是有运营发起,并落地执行的,对外要洽谈合作沟通需求,对内要协调资源确定需求的展现形式,很不容易。
以上两个例子都属于『大事』,平时我们做的小项目其实也是在传递价值,比如团购的运营通过满减等方式告诉你有多便宜,通过核心用户运营保证了10分钟内就有靠谱的回答,滴滴打车通过补贴杠杆保证能快速打到车。。。这些小事也是在传递产品的核心价值,别忽视。
这点主要是针对用户产品来说的,通俗的说,就是有人发帖有人看,发帖的人发现有很多人看特别高兴,就接着发;其他人看到这么多在这里发帖于是他们也来发。。。发帖只是个例子,任何UGC行为也都是一样的道理。商业产品和电商也有这样的生态闭环,只是没有用户产品这么明显。
拿的吧主运营举例,站在全吧的角度看,就是维护和监控大型吧(李毅吧、魔兽世界吧),扶植潜力吧(狗吧、网球吧),根据热点建立新吧并推广(当时的屌丝吧、两会吧),打造全吧『生老病死』的生态。这是策略,具体的运营手段是通过运营吧主完成的,把贴吧按照用户基数、活跃度和行业特性分为重点类目和一般类目。重点类目进行精细化运营,有专门的运营负责各类目,除了维护吧主关系之外,也会根据行业特性去推进功能和活动的运营;一般类目就是放养式管理,由吧主自主运营,官方只是接受反馈和功能申请。
所以不知道背后的机制,很可能觉得贴吧的用户运营,就是维护吧主的关系和做活动。现在贴吧的用户运营团队貌似已经没了,都在做商业化(卖钱)了,我还是别继续说下去了。
再说一下我所在的猫眼电影,现状是越来越多的人在猫眼上进行评分、写影评等UGC行为,所以这就是用户贡献内容和消费内容是生态。我们划分了用户层级,不同层级的用户特点、需求、给产品的收益都不同,所以运营方式也不一样。
在金字塔尖的是明星,如电影演员、导演、编剧等,他们在猫眼出现的频度低,但用户关注度高,品牌提升价值大;第二层的是专业影评人,能写出专业内容且在业内有影响力;第三层是能产出优质内容但没有专业背景的用户,他们写的内容接地气,是普通用户喜欢看的;第四层是活跃用户,他们UGC的能力不强,但热爱电影,对产品有忠诚度,他们会进行内容消费(包括回复、赞等轻量级操作),是优质贡献用户最好的拉拉队;第五层是普通用户,很少有内容消费和UGC行为,根据二八原则,不用管他们。
将上述五层划分出来,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入、激励、活跃等工作,打造猫眼的生态闭环。具体怎么做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以后再说吧。
上面贴吧和猫眼的两个例子,其实都应该画出一个金字塔的,列出每层用户的属性、作用和之间的关系,但我比较懒没写,建议大家可以画画看,或者根据思路画自己的产品也行。
从某种角度来说,产品只是一个个框或按钮,是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的,运营需要做的就是赋予产品玩法,源源不断更好玩的玩法,并且教用户、陪着用户、勾引用户玩,让产品不再冷冰冰。
还以为例吧,这是个看起来很枯燥只能让用户来编写词条的产品,百科的运营却做了很多好玩的事。『数字博物馆』是其中一个项目,为了可以更便捷的传播权威的知识,通过和全国217家博物馆合作,将馆内的物件儿通过语音讲解、3D全景、虚拟体验等技术在线上展现,让用户在家『逛』博物馆。这样的方式增加了更多的趣味性、主题性,提高了用户的访问意愿,也加强了对产品权威品牌的认知。
这样的例子还有,还和北京动物园合作,在动物园里每个动物名称和介绍下面加上百科的二维码,扫描以后直接查看这个动物的词条页面,体验很好。你看,不只是在编词条了吧,其实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最后落地都是词条。
再举一个猫眼电影的例子,每个电影下面都有用户贡献的短影评,来承载观影后对电影的评价,以及做用户在观影前的决策依据。但这件事豆瓣早就做了,其他电影平台也有,所以我们希望做出更满足用户需求、更有差异化的服务。经过调研发现,用户决策看哪部电影,很多时候是因为导演或演员,所以想到如果能让他们来写一下自己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或讲述背后故事应该很有意思;同时也能带动用户对这部电影的关注,从而提升票房,供求双方的需求都能满足,就干了。
期间经历了很多困难,比如大家对猫眼的认知还停留在售票平台,要像微博一样发内容还觉得怪怪的,但通过运营持续的1对1沟通协调,慢慢打开了局面。第一个进驻的是《煎饼侠》的导演主演大鹏,然后吴宇森佟大为黄晓明刘青云邓超汤唯徐峥陆川赵又廷姚晨等就都来了。
用户从开始的惊呼叫好,到现在淡定的给陈乔恩留言要微信号。。。越来越多的用户在关注名人短评,访问量也有大幅提升。一个核心用户告诉我,在名人写影评之前,他以为影评只能像豆瓣一样,没什么新鲜的,直到看到了名人才意识到,这样更好玩。所以,我们应该尊重用户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用户,创造需求满足给他们看。
最后我想强调,什么是运营这个话题太大了,每个回答都有不同的切入点。我只是从某个角度来说自己的认识,辅以我了解的案例。如果能为大家开拓思路我就很满足了,选择其中有价值内容的吸收一下吧。
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加我QQ号一起讨论与学习或者加QQ群,大家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每天都会更新干货(公众号:yunyingbunan)
先把互联网抛开,单看|运营|两个字,我的理解是|有一个目标,有一些资源,我们通过利用这些资源,对客人以及产品做了运作、经营动作,最终达到这个目标|这个过程就叫运营。
我有一些资源-启动资金5w元、原材料进货渠道若干、摊煎饼的配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有以上条件后,如果没有精细的运营动作,直接拿钱进货,走到哪卖到哪,那就很有可能亏本。
1.估算成本和定价,假设我做一个煎饼所耗费的材料费用是1块钱,如果我定价6块,那么我一个月要花2000元卖2000个煎饼才能做到每月纯利1w(忽略买小推车、材料过期等等)
2.评估可行性,如何才能每月卖出2000个,平均到每天就是卖66.67个煎饼,假设摊一个煎饼要5分钟,做66.67个煎饼至少要连续摊6小时,算上等客人的时间大概是10个小时,工作时间算可以接受
3.制定售卖策略,如何做到每天卖66.67个煎饼。首先是明确售卖的人群,一般就是上班族或是学生。确定人群后再确定售卖时间和地点,假设你的售卖地点是互联网公司附近,互联网的员工一般是早10晚7,早上算上通勤和弹性工作制,最佳时间可能是7点到11点,12点-14点的午饭时间,晚上算上加班,售卖时间可能是7点-11点。如果是远离市中心的地铁站附近卖,时间可能又是另一种情况
4.培养回头客,可能是见个微信群,可能是打造煎饼的特色,也有可能是在小推车上做显眼的装饰
可以看到以上的步骤都是在围绕着资源和目标,做计算和做方案去干预产品或者是客人,最后达到目标纯利1w元。
我用了自己的时间、资金等资源,通过干预产品(定价、装饰小推车、打造煎饼的特色)、干预客人(建微信群,选售卖地点和时间)最终达到目的。
1.不受场地限制,理论用户规模可以做到很大,但实际上这也导致竞争更激烈,因为一个饭店的护城河很可能是地段,就算菜品再差,有一个好地段就总会有一定的客流量,但在互联网行业如果不能贴合用户需求,你就活不下去
2.更方便的获取数据,有了数据就可以进行分析并改进,如果我能知道小区南门和北门哪个门流量多,我就能更好的选择地点,但是你很难统计,但是互联网却能清清楚楚的记录哪个网页的入口在哪个时间段点击人数多,浏览人数多
所以我理解互联网运营,虽然也是通过人工干预产品和用户达到某个目标,但这个干预的过程,要做更多的考虑数据、用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