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天津市举行“十项行动•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会议邀请到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文海作主题发布,邀请到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委主任荆洪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峰,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韩晓芬,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宇,一同出席,并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举行天津市“十项行动”见行见效主题系列第九场新闻发布会,聚焦“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方案”。首先请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文海先生作主题发布。
李文海介绍:“十项行动”是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是“十项行动”之一。天津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部署,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把党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施工图”“实景图”,紧密结合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了《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方案》。
一是坚持对标对表,全面系统谋划各领域工作。《行动方案》严格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创造高品质生活相关部署,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发挥政府托底、市场供给、群众参与作用。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民生重点。聚焦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和亟须改善的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工作,让更多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科学布局、便利可及。同时,兼顾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培育更丰富、更繁荣的服务业态,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三是坚持长短结合,高标准谋划奋斗目标。我们要瞄准目标,一步一步创造。在“十四五”目标基础上,综合分析研判各领域发展趋势,提出了2027年目标。为确保目标实现,我们配套制定了《天津市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重点任务清单》,明确2023年重点工作和责任单位、未来五年工作安排。《重点任务清单》将随后印发。
第一部分为工作目标。提出到2027年,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期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9%以上;健康服务更加优质,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6张;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51万人、1180万人;舒适便利的现代化城市生活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保持全国前列,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是推进京津冀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协同走深走实。深化三地社会政策协同、公共服务协同、商贸文旅协同。
二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坚持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创业就业服务,实施居民增收工程,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三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四是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进一步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布局,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实施养老服务体系提质工程,切实推进健康天津建设。
五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待遇合理调整机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实施退役军人尊崇优待提质工程,各类群体保障更加完善。
六是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完善城市住房体系,实施交通设施便利化工程和宜居城市塑造工程,深化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治理,实施城市交通出行“十项攻坚”34条措施,创造高品质道路交通出行环境。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高质量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高水平打造商业消费场景。
七是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防范个人信息泄露电信诈骗,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构建更高水平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
八是创造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文旅融合,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全民健身提升工程,提升群众身体素质。
第三部分为组织保障。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保障力度、强化宣传引导3个方面明确了具体保障措施,强调“交账”意识,明确定期专题研究,开展动态评估,加强督导推动,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着力在富民、惠民、便民、安民上下功夫,全力以赴推动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凝心聚力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回馈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把天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
刘宇介绍: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根据《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方案》,到2027年,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将达到165万人,其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51万人、1180万人、423万人、415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稳步提升。
一是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津城”“滨城”双城发展等重点任务,建立项目建设与就业服务联动机制,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就业等就业新动能,加强劳务品牌建设。做实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服务,加大就业见习岗位募集力度。健全失业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生活保障联动机制,做好失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发放,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二是着力提升劳动者技能。大力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定制、师带徒培训,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深入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健全技能人才发展制度体系。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高质量举办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推进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优化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加强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建设,开展“海河英才”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加强规范化零工市场建设,支持灵活就业健康发展。巩固“想就业、找人社”主题宣传服务活动成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推进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
一是全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简化用人单位及职工参保缴费手续,促进新注册企业及时参保、已参保企业全员缴费,实现法定人员应保尽保。调动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发挥街道(乡镇)网格作用,加强排查促保,促进中断缴费人员接续缴费。
二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为补充,个人养老金和其他商业养老金融业务相衔接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国家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有关制度,持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失业保险促就业、防失业政策体系。
三是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和服务水平。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落实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适时调整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待遇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扎实推进“社银一体化”项目建设,扩大“网上办”“跨省通办”“同城通办”覆盖范围。拓展以社保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平台建设,持续拓展社保卡在政务服务、财政补贴、金融服务、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信用服务、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
朱峰介绍: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主要任务,持续提升兜底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等群众身边的民政服务,积极使民政服务对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下一步,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带领下,认真贯彻落实《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方案》部署要求,按照“强基础、上位次、更精准、更暖心”十二字工作目标,运用“开门干民政、人人当专家”十字工作方法,向群众问需问策,向社会广开合作,努力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发展好通达群众家门最后一米的民政服务,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绘出高品质生活的民生暖色:
一是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推动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救助制度机制建设,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中的深层次问题。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开展社会救助领域基层创新实践活动。加快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救助帮扶,加强与“津心办”“津治通”等平台联动,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比对核实机制,主动查找、智慧发现群众致贫风险,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推动各区、乡镇(街道)主动发现机制建设,落实铁脚板+大数据+网格化工作机制,做到困难群众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二是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强化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加强民政各类特殊服务对象的一体走访、主动发现和关爱帮扶。进一步推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精准落实,继续落实好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全程网办”,让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增强残疾人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群众感到民政暖心服务就在身边、触手可及。健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基本生活、教育、医疗保障制度,积极开展政府、企业、院校跨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困境儿童心理关爱服务,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都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
三是推进养老事业产业发展。坚持发展养老事业与产业,以四级养老服务指挥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信息化体系为标志,大力开辟银发经济广阔市场,基本建成“津(金)牌养老”服务体系。市级层面,要建成信息化平台,实现政策、资源、服务、监督“一网通”;区级层面,要实现16个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全覆盖;街镇层面,要加大涉农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力度;社区(村)层面,要发挥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老人家食堂作用,形成社区养老服务站点群,打造老年人家门口“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年度内新建养老服务综合体(含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30个,新增养老床位3000张,完成100名养老院长、1000名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和4000名养老护理员培训。
四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五社联动”。以解决群众身边大小事为目标,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机制,推进高效能治理在基层扎牢根、见实效。夯实社区主阵地,规范社区和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选树推广一批基层治理先进典型做法。全面推进街镇社工站全覆盖建设,以社工站为载体,实施一批基层“五社联动”创新项目汇聚更多资源和力量共同提升高品质生活。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共同富裕,助力高品质生活创造,开展首届“天津慈善奖”表彰活动和“中华慈善日”系列宣传报道,加大与公益慈善组织开展合作,加快推进街道(乡镇)建立社区公益基金,进一步激活社会慈善资源,推动慈善资源向基层下沉,营造人人可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浓厚社会氛围,在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中,把“慈善天津”名片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荆洪阳介绍:实施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事关高品质生活的成色底色,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头等大事。教育系统重点聚焦以下4个方面。
一是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确保各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实施薄弱农村学校提升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实施普通高中资源建设行动,新增2.6万个普通高中学位,打造100所数字校园,加快建设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社团活动室,满足选课走班、特色课程需求。推进30所“品牌高中”培育和35所“强校工程”建设,整体提升全市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滨海新区、中心城区东部和北部、远郊五区辐射,办好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
二是深化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教育部明确把天津定位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领军者、新高地,部市共同制定“关于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的实施方案”。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深入实施“双高计划”,推进“创优赋能”建设项目,打造7所国家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0个国家级专业群,组建3所高水平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完善“工匠之师”培养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天津方案、贡献天津经验。
三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扎实推进高校 “双一流”建设,实施“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鼓励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出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和示范项目,支持大学生参与天开高教科创园科技创新、项目孵化,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梦工厂”。
四是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继续教育“课程超市”,供给更高质量、更多选择、更加便捷的教育资源。建设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实现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学分互认。建设“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推动高校开放办学,实现高校科普、民生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完善老年教育办学体系,各区至少建成1所高水平老年大学,各街镇至少举办1所老年学校,满足老年人对高质量“银发生活”的美好期待,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城市。
韩晓芬介绍:医疗卫生事业是重大的民生事业,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围绕落实天津市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市卫生健康委全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防病治病能力,关注重点人群,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让百姓切实享受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的实惠和成果。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方面,坚持预防为主,加快实施健康天津行动,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
一是改善居民健康生活环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逐步实现国家卫生区、镇全覆盖。
二是促进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逐年提高。倡导减盐、减油、减糖等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疾病预防、合理用药、科学就医、紧急救援等健康知识和技能;实施控烟和全民健身行动,逐步降低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带来的健康风险。
三是推进医防融合,有效防控重大疾病。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体制机制,持续加强疫情监测,做好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实施心脑血管疾病筛查、大肠癌筛查等惠民工程,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促进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持续提高。
第二方面,破解群众就医难,着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供给,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看好病、就医更方便。
一是加快推动市人民医院扩建三期项目(新建住院楼)等21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为百姓提供更多优质医疗资源,让群众就医更方便。
二是积极推进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争创国家血液病医学中心和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让群众更好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
三是积极发挥我市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治未病、中医康复服务能力,遴选确定中医治未病分中心建设单位12个、中医康复分中心建设单位11个,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膏方、“三伏贴”等中医适宜技术,更好地满足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
四是启动河北区、滨海新区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为辖区居民就近提供疾病预防、诊治、营养、康复、护理及健康管理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
五是大力提升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急救能力,在今年内全市至少新建成100家标准胸痛救治单元,努力降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病死率。
一是推进天津市妇女儿童健康提升计划,实施免费婚前保健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0至6岁儿童健康管理等二十五项政府惠民项目,平均每年受益妇女儿童300余万人次,有效控制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
二是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推动有条件的区建设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3个。
三是优化老年人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优化慢性病长期处方和转诊等服务。到2023年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4%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5%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细化工作举措,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卫生健康需求。
记者提问一:当前正面临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老百姓当前十分关心的问题,在我市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中,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出了哪些政策部署,提出了哪些具体措施?
刘宇介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是事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就业群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促进他们充分就业、稳定就业是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市人社局坚持以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为重点,以实名制服务为抓手,拓展岗位资源,强化政策落实、权益维护、困难帮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青年失业率稳步下降。
一是深入挖掘岗位资源。落实《天津市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举措》,印发《关于做好天津市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落实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见习补贴等政策,深入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参与就业见习。
二是深入实施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向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广泛推送就业服务机构名录、求职登记程序、就业帮扶措施等,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台账,对有就业意愿的,至少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巩固“想就业、找人社”主题宣传服务活动成果,指导各高校开展政策解读和宣讲,帮助高校毕业生知晓政策、了解政策、用好政策,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三是着力强化困难毕业生重点帮扶。落实困难毕业生帮扶包保责任制,对本市高校脱贫、低保、特困家庭及残疾未就业毕业生,实施“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专项服务,优先推荐岗位,优先组织见习,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加快落实困难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
朱峰介绍:目前,我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了320万,占总人口的23.48%。去年,养老问题作为民心工程涉及三个数字,“一个100、两个1000”,即:新建包含嵌入式机构在内的街镇级养老服务综合体100个,二是开设家庭养老床位1000张,三是培训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1000人。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数字从围绕老年人的“急难愁盼”出发,是居家养老一个整体解决方案:100个综合体,解决的是“平台”的问题,就是按照“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的思路建设的具备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服务功能的养老服务平台。1000张家床,解决的是“服务”的问题,把养老机构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搬到老年人家中,对家有失能老人的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专业化护理、智能化监测等养老服务。1000人照护培训,解决的是“护理员”的问题。目前,失能家庭成员的照护能力成为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堵点”问题。就是通过“寸草心”“手足情”公益创投项目,组织10家社会组织,为失能老人的家庭照护者开展护理培训。
为增加综合性养老服务供给,切实满足绝大多数居家老人养老需求,我们积极推进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可持续发展,会同发改、财政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深化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管扶用”23条措施》,就是为了解决好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综合体在建设、管理、扶持、使用等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运营当中,我们也根据发现的问题拿出了3个举措:
一是挂标识。为了便于老年人更方便地识别和找到综合体、养老机构、日间照料这些养老服务设施,我们打造“津(金)牌养老”标识。在养老服务综合体、养老机构、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将统一悬挂这个标识。
二是亮功能。我们在每个养老服务综合体外部的显著位置,通过电子屏幕、告示牌等方式,向周边老年人公开综合体项目的建设方、运营方、监管方、建成时间、运营时间等主体信息,以及服务内容、联系电话、床位设置等情况。
三是做地图。我们制作了养老服务综合体电子地图,将于近期在市民政局的官网、公众号上线,还将开设“津(金)牌养老”公众号,对100个综合体的简介、地点、服务内容等进行公开。同时,我们也将在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上对综合体的位置进行准确标注,再结合即将统一悬挂的“津(金)牌养老”养老标识,老年人很快就能找到身边的养老服务综合体。
目前,全市养老服务综合体共有169个,在城市街道层面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今年,我们重点圈定在农村乡镇地区,主要是要打开农村“养老模式、设施布局、创新试点”三个突破口,目标是力争在年底前实现街乡镇60%覆盖,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指标任务。
记者提问三:教育是重大民生工程,牵动着千家万户。基础教育更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领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载体。请您结合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简要介绍我市在办好基础教育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荆洪阳介绍:基础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去年,教育部批复天津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是全国两个省级实验区之一,这对我们来讲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市教委将以促公平、提质量为主线,持续补短板、锻长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实际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健全“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去年,我市编制了覆盖41个学科的中小学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出台中小学体育、美育课程建设指南,以及家庭和学校2个劳动教育指南。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在推动落实上下功夫、见成效,培育100门课程思政精品课,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每名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建设100个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二是扩增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近年来,市教委推动市直属学校、中心城区优质学校在滨海新区、远城区合作办学25所,取得明显成效。近期,市教委又与红桥区、河北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并支持中心城区与远城区结成教育发展共同体,开展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以强带弱,以城带乡,解决好和平、河西学校“挤”,农村学校“空”的问题,整体提升全市基础教育质量。同时,像抓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建设那样,集中力量抓好高中资源建设,增强学位供给,优化学校布局,更好地满足百姓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三是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基础教育好不好,关键在教师。去年,国家出台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我市印发了实施意见。要坚持师德为先,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严肃查处师德失范问题,推动教师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建好市、区、校三级培训体系,深入实施系列教师培养培训计划,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一批教育家型名师、名校长。深化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盘活用好编制资源,加大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力度,让教师动起来、教育活起来。
四是持续深化“双减”工作。两年来,我市打出“双减”组合拳,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今后,要进一步加大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查处力度,完善非学科类培训监管体系,扫除盲点,化解风险,严防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发生。实施课后服务“重实效、提质量”、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作业设计质量提升三个专项行动,让学生在学校“吃饱”“吃好”。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扭转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减轻“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
记者提问四:到今年年底,全市至少达到100家标准胸痛救治单元。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胸痛救治单元,其建设的初衷和意义,以及目前的一个建设情况?
韩晓芬介绍:胸痛救治单元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的接诊急性胸痛患者的特色诊室。基层医师在胸痛救治单位可以快速、规范完成急性胸痛患者的接诊和初步诊断,并在最短时间内将急性胸痛患者就近转送至区域内上级胸痛中心接受最佳治疗,从而缩短了胸痛患者的救治距离和时间。
之所以要大力推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是因为当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因病致死的首要原因,也是威胁我市城乡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大多数心血管病急症患者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病情来势凶猛、进展快,若患者无法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将会危及生命。
近年来,我市依托大型公立医院,已建成市级胸痛中心28家,承担着我市胸痛救治的主要任务。今年按照市民心工程安排,针对市区大型医院较为集中、远郊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特点,我们合理规划布局,按照市内六区基层胸痛救治单元覆盖率至少要达到30%,环城四区基层胸痛救治单元覆盖率达到40%,远郊五区和滨海新区基层胸痛救治单元覆盖率达到50%的要求,计划建成至少100家“胸痛救治单元”,从而在我市建立一个覆盖面广、联结基层的急性胸痛疾病救治网络。
截止到目前,全市已建成“胸痛救治单元”26家。下一步,我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建设落地见效,保障胸痛患者得到及时、规范、有效、连续的救治,守护好津城百姓的生命健康。(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