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5169028800

5G网络基础设施如何变现?爱立信张广焯:运营商应提前考虑市场策略 连接仍是主要收入来源

标签: 网络运营是什么意思 2023-06-30 

  自从5G技术商用以来,如何通过已经倾入大量投资的5G网络基础设施变现获益,成为所有电信运营商积极探讨和尝试的课题。

  6月29日,在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023 MWC上海)期间举办的“商业模式创新,助力5G盈利”论坛上,爱立信东北亚区副总裁、云软件和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张广焯提出,提前考虑市场进入策略和创新商业模式,是实现5G真正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

  张广焯认为,一方面,近两年乃至未来几年,5G商业化仍是全球运营商关注的方向。在尽早实现高性能网络就绪以后,运营商都将尝试面向消费者和企业客户的多种用例,并尽可能从小处入手,以自身网络能力为基础,借力合作伙伴,实现端到端业务交付。另一方面,连接仍将是未来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支撑创新业务的连接至关重要。

  回顾过去几年5G技术的表现,张广焯介绍称,5G商用4年以来,全球已建成5G现网235个。根据最新一期《移动市场报告》,预计到2028年,全球5G用户将超过50亿,覆盖率预计将增至85%左右。同时,全球移动网络数据流量每两年翻一番,在5G市场之一的韩国,单用户的平均月移动数据流量已达28 GB。

  除了数据使用,在张广焯看来,5G对运营商来说也不全是投资。“我们看到,在领先的20个5G市场,过去两三年期间5G用户数的不断增长,对运营商整体收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制止了五六年以来(运营商)收入的徘徊下行,使收入企稳并呈现明显的上行趋势。”

  就此,张广焯认为,5G不仅是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网络,更带来了一种范式转换,为运营商带来收入增长机会的同时,也改变着世界。在此背景下,运营商加速探索消费者、企业、公共部门客户等领域中的5G收入增长机会。

  不过,在张广焯看来,当前能为运营商创造5G价值的主体还是移动宽带差异化,其中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依然是运营商当前5G收入的主体。同时,5G的固定无线接入(FWA),任务关键型通信(Mission Critical)和广域IoT也是作为核心连接的典型业务应用。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能力的延展,5G专网、5G能力开放、室内及场馆的5G应用,以及面向消费者的XR或移动云游戏,都将逐渐从试点应用转向商业规模化使用;并在实现移动网络向数字基础设施演进的同时,催生出更多创新业务,如工业级的专网应用,规模化的XR业务等。“在为运营商创造5G价值的同时,网络能力的发挥和扩展也将满足来自消费者和企业客户的多层次需求。”

  在张广焯看来,提前考虑市场进入策略和创新商业模式,是5G真正实现价值创造的另一关键环节。至于未来业务创新与商业模式演进该保持何种关系,张广焯直言,商业模式创新是运营商5G商业化进程中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连接仍将是未来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支撑创新业务的连接至关重要。

  “以XR业务创新为例,传统的语音和数据业务都有相对成熟的计费模式,而类似XR或移动的创新业务的一大特点就是高流量,在相同的使用时间内,XR或业务所消耗流量是标清视频类业务的10倍。”张广焯强调,若沿用传统的流量包模式,将会导致价格基线下降。因此,运营商要积极探求创新商业模式,提供能够支持创新业务的“连接”。

  其实,当前部分运营商已开始尝试基于特定应用或特定终端的连接套餐,区隔于普通的流量套餐包,如面向音乐、视频、社交、地图导航等的特定产品,可按日、周或月订购套餐;也可为XR或云游戏等高性能需求业务提供质量保障。

  “这样客户往往也愿意为QoS支付合理的溢价。”张广焯举例称,面向企业的专网,运营商可以考虑给予CAPEX或者OPEX不同选择的商业模式。此外,在他看来,核心连接能力之外的网络能力开放将为运营商的未来价值体现打开全新机会。

  他表示,用户每日都在使用各类APP,未来应用开发者和企业客户将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运营商网络能力API获取和消费按需的带宽、速率等质量保障,定位服务,无声鉴权等,从而创建丰富、强大的创新用例。

  在年初的巴塞罗那通信展上,在Vonage通信平台上与Telefonica、Vodafone和Orange合作,展示了如何通过运营商向Blacknut(云公司)、Zoom和Vonage的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公开按需服务质量(QoD)API。

  “这表明运营商愿意通过Vonage通信平台去构建或者在这个全球网络平台上开放他们的网络能力,使开发者和企业能够轻松获取先进的网络API,实现应用创新和提高竞争力。”

  至于5G未来的演进方向,张广焯认为,5G商业化仍是近两年,乃至未来几年全球运营商关注的方向。在尽早实现高性能网络就绪以后,运营商都将尝试面向消费者和企业客户的多种用例,并尽可能从小处入手,联合生态合作伙伴,包括云服务商、应用开发商、终端厂商等,以自身网络能力为基础,借力合作伙伴,实现端到端业务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