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5169028800

共享星座分享卫星互联网发展新红利

标签: 怎么建立局域网共享 2023-04-23 

  “天文爱好者可以租用卫星拍摄星空,农场主可以分时段租用卫星判断作物长势,环保组织则可以租用卫星观测污染情况。”4月7日,在日照召开的2023全球共享星座大会上,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金双根,描绘了软件定义卫星像共享单车应用方式一样的应用前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1月15日,全球首颗互联网智能遥感科学实验卫星“珞珈三号01星”在太原航天发射场升空。“珞珈三号01星”,具备在轨高性能、可扩展、开放式平台,支持向普通大众提供卫星端到移动端的遥感信息实时智能服务。

  如何让“遥远的卫星”成为“身边的应用”,这是参加2023全球共享星座大会的“政、产、学、研、资”等各界人士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由软件定义卫星技术联盟主办的本次大会,会议主题就是“共享星座与未来产业”。

  什么是共享星座?这要从当前商业航天的最大困局说起。当下,大量在轨卫星资源“碎片”处于闲置状态,而另一方面数以万计的“长尾”用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总之一句话就是,“小星座不好用,大星座建不起”。

  没有统一的网络接口,不支持互联互通、动态聚合、自主协同;没有统一的编程接口,不支持第三方编程,不支持用户用软件重新定义其功能;没有统一的访问接口,用户无法灵活地对星、站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会上,软件定义卫星技术联盟秘书长、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赵军锁在作大会主旨说明时,剖析了当下“小行星难以形成足够的服务能力、难以实现盈利和难以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因。

  目前,全球低轨道卫星领域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2022年12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了第二代“星链”卫星的申请,目前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获准在525、530和535公里的高度运营7500颗第二代星链卫星。该公司还准备再增加3万颗,使卫星总量达到约4.2万颗。

  但毕竟低轨道资源有限,中国和其它国家也在奋起直追。由来自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知名高校和商业航空公司等160余家成员单位组成的软件定义卫星技术联盟,于2022年6月提出了“共享星座”共建计划。

  在这一计划中,卫星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软件定义卫星技术,共同开发面向卫星的开放、开源的平台级软件解决方案,共同建立软件定义卫星标准兼容的“星载产品货架”和“航天应用商店”,共同建设一个可供全球用户共享使用的大型开放星座,以此持续降低卫星研制成本,持续提升卫星应用效能,缩短卫星产品的技术迭代周期,加速推动传统卫星向智能卫星的演进。

  “我对软件定义卫星技术联盟提出的全球共享星座计划十分赞赏,这体现了联盟正在用国际化、可持续的方式去发展航天产业,为全球各个国家公平地享受天基信息服务创造了重大机遇和重要支撑。”俄罗斯以及中东、中亚的部分国家代表在线上致辞。软件定义卫星技术联盟共建单位、俄罗斯圣彼得堡咖罗纳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伊万诺夫·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在视频发言中表示,很高兴看到中国航天界的朋友正在加速推进全球共享星座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落地,他将持续关注全球共享星座建设的最新进展,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全球共享星座建设之中,共同推动全球共享星座建设早日开花结果。

  标准规范、基础生态、卫星智造、拼车发射、星座运维、行业应用、软件开发、投资共建、国际合作,2023全球共享星座大会从这九个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推动“共享星座共建计划”的产业化落地。其中,针对如何共同建设一个可共享使用的大型星座,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们,从各自研究和关注的领域着眼,以软件定义技术为支撑推动共享星座的操作系统、安全体系、数字孪生、领域应用等方面的建设,提出了各自思路和办法。

  卫星发射费用是影响星座建设进度、成本和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此次大会还专门围绕火箭发射“航班化”、卫星发射“拼车化”等议题召开专题会议展开了热烈讨论。金双根则以《共享星座及其行业应用前景》为题,从智慧气象、智慧农林渔业、智慧海洋、智慧水利等方向,详细展现了共享星座在各行业的生动实践,论述了共享星座发展的大趋势。

  “日照给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业界要考虑怎么能够跟当地政府、当地的发展很好地握手。”大会主席孙来燕在致辞中表示,卫星工程一般由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等组成,共享星座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放在应用上。

  位于日照山海制造产业园的日照天勰力(山东)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勰力”),是软件定义卫星技术联盟“共享星座建设”的市场和运营主体。记者了解到,天勰力研制的软件定义卫星共享星座的首发星——“日照三号”卫星,已于今年1月15日搭载长征二号丁(Y71)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该卫星将在轨完成卫星总体架构、超算单元、软件重构、智能在轨任务规划和数据处理等技术验证。卫星搭载高分辨率光学相机,可完成多应用场景的对地观测任务。”天勰力常务副总经理李彩介绍,天勰力将充分发挥卫星作为国家战略产业的头部引领作用,立足实际助力日照数字经济发展,在智慧农业、海洋监测、山林消防、水利工程、科普教育、应急管理和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来自卫星制造、火箭发射、星座运维、投资机构等不同领域的参会代表,在本次大会期间通过专场会议、项目路演、项目签约等形式,固化近年来共享星座建设取得的成果,探索加速共享星座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新业态。北京金沙江弘禹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10余家投资机构代表,纷纷表达了对商业航天赛道和共享星座建设的关注与重视。

  “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共同建设一个可共享使用的大型星座,共同激活万亿规模的太空新经济,共同分享卫星互联网发展新红利,是利国利民的事业,也是商业航天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体现。“共享星座+”的时代大幕正在日照徐徐拉开。

  “天文爱好者可以租用卫星拍摄星空,农场主可以分时段租用卫星判断作物长势,环保组织则可以租用卫星观测污染情况。”4月7日,在日照召开的2023全球共享星座大会上,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金双根,描绘了软件定义卫星像共享单车应用方式一样的应用前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1月15日,全球首颗互联网智能遥感科学实验卫星“珞珈三号01星”在太原航天发射场升空。“珞珈三号01星”,具备在轨高性能、可扩展、开放式平台,支持向普通大众提供卫星端到移动端的遥感信息实时智能服务。

  如何让“遥远的卫星”成为“身边的应用”,这是参加2023全球共享星座大会的“政、产、学、研、资”等各界人士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由软件定义卫星技术联盟主办的本次大会,会议主题就是“共享星座与未来产业”。

  什么是共享星座?这要从当前商业航天的最大困局说起。当下,大量在轨卫星资源“碎片”处于闲置状态,而另一方面数以万计的“长尾”用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总之一句话就是,“小星座不好用,大星座建不起”。

  没有统一的网络接口,不支持互联互通、动态聚合、自主协同;没有统一的编程接口,不支持第三方编程,不支持用户用软件重新定义其功能;没有统一的访问接口,用户无法灵活地对星、站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会上,软件定义卫星技术联盟秘书长、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赵军锁在作大会主旨说明时,剖析了当下“小行星难以形成足够的服务能力、难以实现盈利和难以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因。

  目前,全球低轨道卫星领域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2022年12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了第二代“星链”卫星的申请,目前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获准在525、530和535公里的高度运营7500颗第二代星链卫星。该公司还准备再增加3万颗,使卫星总量达到约4.2万颗。

  但毕竟低轨道资源有限,中国和其它国家也在奋起直追。由来自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知名高校和商业航空公司等160余家成员单位组成的软件定义卫星技术联盟,于2022年6月提出了“共享星座”共建计划。

  在这一计划中,卫星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软件定义卫星技术,共同开发面向卫星的开放、开源的平台级软件解决方案,共同建立软件定义卫星标准兼容的“星载产品货架”和“航天应用商店”,共同建设一个可供全球用户共享使用的大型开放星座,以此持续降低卫星研制成本,持续提升卫星应用效能,缩短卫星产品的技术迭代周期,加速推动传统卫星向智能卫星的演进。

  “我对软件定义卫星技术联盟提出的全球共享星座计划十分赞赏,这体现了联盟正在用国际化、可持续的方式去发展航天产业,为全球各个国家公平地享受天基信息服务创造了重大机遇和重要支撑。”俄罗斯以及中东、中亚的部分国家代表在线上致辞。软件定义卫星技术联盟共建单位、俄罗斯圣彼得堡咖罗纳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伊万诺夫·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在视频发言中表示,很高兴看到中国航天界的朋友正在加速推进全球共享星座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落地,他将持续关注全球共享星座建设的最新进展,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全球共享星座建设之中,共同推动全球共享星座建设早日开花结果。

  标准规范、基础生态、卫星智造、拼车发射、星座运维、行业应用、软件开发、投资共建、国际合作,2023全球共享星座大会从这九个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推动“共享星座共建计划”的产业化落地。其中,针对如何共同建设一个可共享使用的大型星座,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们,从各自研究和关注的领域着眼,以软件定义技术为支撑推动共享星座的操作系统、安全体系、数字孪生、领域应用等方面的建设,提出了各自思路和办法。

  卫星发射费用是影响星座建设进度、成本和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此次大会还专门围绕火箭发射“航班化”、卫星发射“拼车化”等议题召开专题会议展开了热烈讨论。金双根则以《共享星座及其行业应用前景》为题,从智慧气象、智慧农林渔业、智慧海洋、智慧水利等方向,详细展现了共享星座在各行业的生动实践,论述了共享星座发展的大趋势。

  “日照给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业界要考虑怎么能够跟当地政府、当地的发展很好地握手。”大会主席孙来燕在致辞中表示,卫星工程一般由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等组成,共享星座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放在应用上。

  位于日照山海制造产业园的日照天勰力(山东)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勰力”),是软件定义卫星技术联盟“共享星座建设”的市场和运营主体。记者了解到,天勰力研制的软件定义卫星共享星座的首发星——“日照三号”卫星,已于今年1月15日搭载长征二号丁(Y71)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该卫星将在轨完成卫星总体架构、超算单元、软件重构、智能在轨任务规划和数据处理等技术验证。卫星搭载高分辨率光学相机,可完成多应用场景的对地观测任务。”天勰力常务副总经理李彩介绍,天勰力将充分发挥卫星作为国家战略产业的头部引领作用,立足实际助力日照数字经济发展,在智慧农业、海洋监测、山林消防、水利工程、科普教育、应急管理和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来自卫星制造、火箭发射、星座运维、投资机构等不同领域的参会代表,在本次大会期间通过专场会议、项目路演、项目签约等形式,固化近年来共享星座建设取得的成果,探索加速共享星座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新业态。北京金沙江弘禹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10余家投资机构代表,纷纷表达了对商业航天赛道和共享星座建设的关注与重视。

  “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共同建设一个可共享使用的大型星座,共同激活万亿规模的太空新经济,共同分享卫星互联网发展新红利,是利国利民的事业,也是商业航天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体现。“共享星座+”的时代大幕正在日照徐徐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