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 Her/听见她」是一个关于女性职业故事的周末栏目,我们通过采访12位不同行业的女性,听她们讲述职场与人生——在那些决定性的职业瞬间里,她们如何抉择,如何突破,如何认识自己。
第七期分享人邀请到被外界誉为“中国选秀教母”的龙丹妮,这是在《明日之子3》结束后她第一次接受媒体专访。从事节目制作二十多年后成立哇唧唧哇,她定义自己以“一个新的姿态在做事情”,她也给了自己一个新身份:产品经理。
采访龙丹妮在一个工作日上午11点半,地点是哇唧唧哇公司的一间会议室,两天前她刚从无锡的录影棚飞回北京,第三季的《明日之子》决赛直播结束,龙丹妮手里又有了新的选秀冠军。
“你看这个行业,记者们也都是女的。”这是龙丹妮走进会议室的第一反应,她穿一件大T恤,端着一个大水杯坐下,她的助理和市场总监也坐下了,房间里全是女性。
过去二十年,龙丹妮一直在做节目,从电视媒介换到视频网站,两年前,她创业成立哇唧唧哇正式进入网络综艺领域,推出《明日之子》系列。
她是一家娱乐公司老板,同时也是娱乐圈极具话题的幕后推手之一,新闻颇多,时不时登上微博热搜。她的目光从未离开过那些渴望被看见、被听见的少男少女,她努力站在浪潮之中,横跨80后到00后三代;她避免被外界左右,高度尊重内心的敏感和欲望,她展示的故事比很多男性更为果敢而决绝。
接受采访中,她谈了如何打造青年偶像,以及出人意料地袒露对旗下艺人应该成为何种偶像的期待,她也坦率聊起运营火箭少女101和R1SE以来这两年自己的反思以及背后的初衷,时代巨变,她感慨自己也常有困惑,每一天都在“重新开始”。
身处娱乐行业漩涡中心,她将自己现在的工作定义为——做艺人也好,节目也好,音乐也好,她做的都是产品,她是一个产品经理。
今年设置了两个赛道,start赛道和restart赛道。为什么这样设置?因为这两年突然猛增了非常非常多的新秀,数量之多之大让人猝不及防。包括今年选男孩的节目就三个,一下推出几百个男生。这势必给年轻人造成一种错觉:这个时代成名很容易,我要用最快的方式进入这个市场。
但实际上,那些所谓已经出道的,哪怕刚出道半年的人都有一种“自己迅速翻篇了”、“out了”的焦虑和恐慌感。不只是艺人,台前幕后的我们也全是这种焦虑和恐慌,这个时代是不是太快了?是不是新人出来马上就翻篇?在这种气氛下,我在思考应该做怎样一档音乐节目?“明日之子”们到底如何面对一个兵荒马乱的市场?他们有没有足够的心态走下去?
所以今年做《明日之子》,我们把所有PK的部分减弱了,放大专业培养环节以及对职业的理解。也在刻意回避煽情离别,被淘汰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职场,不适合就换个位置奋斗,干嘛搞得悲悲凄凄?我不想去渲染这个情绪。
真人秀节目进阶到今天,我愈发确定和坚持的是永远不要试图去挑战人性的恶,做向善的部分就已经很足够了,那才是长久之道。我们做节目越来越尊重人格的独立,也越来越尊重客观理性。
这次的六位星推官有孙燕姿、华晨宇,这种在音乐领域非常资深的专业歌手,有毛不易、孟美岐这样刚出道的佼佼者,还有宋丹丹这样可以跟年轻人讲行业的前辈。
可是他们毕竟都是艺人,我们希望能再找一个幕后人士,最好运营过艺人,又做过音乐,对行业有超过十年的理解,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选手。最初备选了很多人,发现没有涉及过各个领域特别适合的,大家就说,龙总,你就自己上吧。
他们一直在说服我,后来我也想,不是说我多合适出镜,可能我身份比较特殊。从节目制作、音乐制作、艺人管理、市场运营,包括公司运营,这些岗位我都经历过。
从幕后走到台前没什么不适应, 除了要求化妆,这确实难受一点。他们总想把我打扮得特别Power、Slay。我说,我穿个大T恤,行不行?我真不是艺人。造型师就说,你穿个T恤,别人会说,我没给你做造型,我以后出来怎么接活?所以我也就接受了(笑)。
整季节目让我最焦虑的是第三次小考:48小时做一首原创或者改编的歌曲。我们幕后这些工作人员包括星推官其实比选手焦虑一万倍,都觉得不可能,那一期我焦虑到要求导演调动全国各地的音乐制作人进组,大家严阵以待准备着。
结果选手拿出来的东西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这说明人都有自我表达,你要教会她们该怎么表达,你不告诉她们,她们就永远唱别人的东西,永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多女孩经过这轮考试后,突然开始创作了,像一个选手叫冯希瑶,她决赛之前的一个礼拜一口气写了三首歌。我说,你怎么写的?她说,我现在就是哗啦啦打通了。
我真的特别感慨,自己还发过两次朋友圈。今年的《明日之子》我明显地感觉到00后一代的力量,比如最强厂牌张钰琪,你无法想象她才18岁,他们这一代已经明显跟90后80后拉开了一个巨大层次,我做那么多年艺人,从不特别指向哪一群人,只是最近感受特别明显:10年前或5年前,我遇到的选手跟现在00后年纪差不多时,他们是没有00后这样的思考力的。
00后这一代选手大部分有能力拿出自己的作品,因为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越来越强。而且他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也让他们的音乐底蕴越来越强,他们会觉得创作是必经之路。
我记得毛不易刚参加《明日之子》第一季时,海选时唱的第一首歌是《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我觉得这个孩子挺搞笑反讽的,但仅仅觉得他就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而已。直到他海选通过,我跟他见面,我问他,你到底有多少作品,你唱给我听一下。他拿出他的歌单,唱了《一程山路》,我当时就震惊了,我说,这孩子有戏了。他不仅仅只有戏谑,他(的歌)还有一种很朴素普世的东西,这在一个20多岁的孩子身上很难得,既不讨好,也不追求戏剧。我自己看了这么多年,没有一个是他这样的表达,太特别了。
有人问我,为什么从我节目中走出的冠军都是创作型歌手,比如毛不易、蔡维泽以及这次《明日之子》的冠军张钰琪,是不是个人偏爱?并非如此,他们都是年轻人选出来的,是年轻人的偏爱。
我是这么理解的:时代在推动很多事情的发展,“创作力”已经成为年轻人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我今天早晨还发了一个朋友圈,纵观全世界,音乐行业的 Super idol 全有创作力。阿黛尔·阿德金斯( Adele Adkins )16岁发第一支单曲,比莉·艾利什( Billie Eilish )17岁,泰勒·斯威夫特( Taylor Swift )17岁,张钰琪我听她的原创时,她只有16岁,她今年参加《明日之子》,18岁。
为什么说 Super idol 大部分产生于音乐人,因为他们本质是艺术家,不论是词也好,曲也好,编曲也好,制作也好,他们都有自己的表达。这一代年轻的观众也更喜欢有“创作力”的歌手,因为现在是一个快消时代,一首歌翻篇的速度比以前快多了,年轻人愿意包容更新的东西。
做《明日之子》也一直都抱着这样的初衷:鼓励年轻人的自我表达,我们最终选出来的人一定要有真实的自我表达,有相对完整独立的世界观。
我希望帮助他们解决的事情不是说你明天红不红,今天红不红,而是你到底在这个行业能不能坚持,以及能坚持多久。
我自己运营艺人也是这样,即便他不会创作,我都会建议、要求他们写歌。我说,你写得无论怎样都要写。写完以后,发不发表是一回事,但你得学会用这个去思考,这是你的一个武器,如果你都没有思考的话,你就完蛋了。
就像周震南。他之前不是以搞原创为主的一个孩子,在参加《明日之子》第一季得了第四名之后,我们觉得创作是他的根本之路,于是给他找了制作人,基本上没事他们就在一起磨创作,磨了整整两年,他发现原来创作对他的表达是多么重要。然后他就跟我说:龙总,我要参加《创造营2019》去了。我说,你真的去吗?想清楚了?他说:我两年前没想明白,现在想明白了,而且我去就是为了拿冠军的。我又问,如果没拿到呢?他说,那我认。创作其实真的是帮他建立了自我独立思考,学会了和自我对话,也许那个冠军比的不是别人,而是心中的自己。
现在做综艺节目,我更多用产品逻辑思考:先从底层逻辑和社会逻辑分析,大家在焦虑什么,行业在焦虑什么。
做《明日之子》也是基于行业焦虑,最急迫的状况是女性solo歌手市场出现了断层,这就是整个行业面临的现状:女性如何在行业生存?女性个人solo歌手怎么在行业活下去?这都是现实困境。这里面原因太多了:第一,圈层对女性的包容度比较低,对男性的包容度比较高。从艺人角度看,男生不管做什么,粉丝包容度会很高;第二,从现在的流量逻辑看,消费者还是女性受众为主,女性很难喜欢女生。
但我也从来没有说《明日之子》一定要选一个Super star,我们只能说,选出一个节目当季的最强厂牌,当下市场喜欢你。而Super star,要天时地利人和。
我在这个行业这么多年,看到很多人起起伏伏,反而会和我的艺人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Super idol,但不能说成为不了,就不当艺人,不当歌手,这是两件事。
音乐首先是一份职业,有人想做老板,有人就希望到一家音乐公司做幕后企划,一辈子做这件事情,也觉得很幸福。并不是所有喜欢音乐的人都能成为超级偶像,但是音乐能不能让人生存下去?我觉得能。只是你需求的「饭量」有多大?你想吃个包子,还是想吃满汉全席?
毛不易困惑时,我也跟他讲,你就坚持一件事,就是创作、写歌,不管写多好或多不好,你都写,十年后,这都是你的作品,也都是你的财富。
我总对艺人说,能做多少是多少,你在能做的范围内,我们去运营。歌不够好,我们就不要发。但没东西写不出来,关起门说,再烂也要写。因为唯有坚持创作,真实表达,你可能才有机会,否则连机会都没有。
一个年轻人如果能够建立这样的价值观以及具备这样的对职业生涯的理解,我觉得大家可能都不会焦虑了:红不红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要不要去表达,可能这个表达今天有1000万人听,明天突然只是10个人听,你也可以做到无所谓。
可是这个行业的诱惑力太大了,它是一个把所有东西放在明面的行业。很多年轻人都觉得:如果不是顶流,就不是好艺人。这里面心态会非常扭曲,非常拧巴。
但是话又说回来,有谁能在年轻时看清这些东西呢?想清楚这个问题太难了,包括这次《明日之子》其他五位星推官也都迷茫过,我也是快到40岁时才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你怎么指望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明白?
做艺人运营,我们干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纯,不断把他真实的表达放大,再提纯,再放大,再提纯,再放大,让大家认知到你的优点,到达极致。
运营火箭少女101和R1SE,对我们来说更大的挑战是“团”这个产品应该怎么做。中国女团男团刚刚开始,一片蓝海,但这条路无可借鉴,需要自己摸索。
运营这样的团注定会有很多遗憾,但整个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火箭少女101是中国市场第一个万众瞩目的女团产品,而R1SE和火箭少女101两个团更特别之处是:他们的团员分别来自不同的原生公司,每个人都是市场的选择,它成立之日就具备高人气。那么在整个时代背景下,我们能从这两个团产品之中看到什么样的视野,这点我觉得让人非常兴奋的。
前段时间我看了防弹少年团在英国伦敦温布利体育场的演出,从这个角度来说,韩国偶像团体文化已经做了将近20年,中间有像SM、JYP这样的偶像公司推出过非常优秀的偶像男团,现在是 BigHit Entertainment 把防弹少年团推到了全世界,但也可以说是—韩国人集体做出了这么一件事情。
放到中国,我们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什么是粉丝?什么是团?什么是团粉?什么是个人粉?什么是团的音乐?什么是个人solo音乐?什么是团的舞蹈?什么是团形象?中国跟别的地方太不一样了,还需要梳理和建立新的专业体系,等于从零开始。
所以也别说韩国男团如何,日本男团如何,中国可能还要跑五到八年才可能有“团”这样的成熟产品,还是那个道理,我们的市场跟他们的有太大不同,不能复制类比。
很多人只看到一面,看不到多面,市场运营的艰难程度在哪里?和国外不同,虽然音乐专辑、演唱会、Fans Meeting 是音乐偶像市场的立足点,但在中国收入几乎没有,而真正的收入都是来自广告、综艺、代言……
韩国有各种各样的音乐类节目、歌谣舞台,防弹少年团再火也得上打歌节目,中国现阶段是少有这样的舞台。歌手发完专辑都要想去哪唱歌,无处可唱,这听起来很好笑,但情况就是这样,在中国,歌手只能上综艺节目,拍戏,然后找机会打歌。
我们都知道韩国的偶像公司背后会跟电视台深度合作,怎么可能单打独斗,哪怕像 AKB48 在日本,如果没有电通加持也走不到今天。所以我做火箭少女101,做R1SE,最大的感触就是必须多联盟合作。你一个人即便有能力,没有资源,没有平台,没有推广,你的资金要投向哪里?
还有一个问题,你即便什么都有了,但是你有没有这个体系的专业人才。像防弹少年团,他们所有东西都是 in house ,从服装、造型、节目制作、演唱会都是自己做。他们的模式就是要把这个品牌做到极致,每一分每一毫都必须是自己的团队对这个品牌的认知、美感、价值观的统一。说到底,防弹少年团的作品是足够好的,可见他们背后的运营者对韩国音乐,流行文化,世界文化有过深度的研究才产生了这样的男团音乐。
而我们所从事的行业,没有专业人才。我现在就跟大家说,公司只招95后。对不起,线后,因为我所处的时代和行业是没有经验可说的。
我以前也做很多节目,做到最后发现我只喜欢做线%都是素人,我最感兴趣的是帮他们找到闪光点,然后他们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这个闪光点这么有价值。
我做的音乐选拔类节目到底为了什么?我觉得抛开它们是一档节目外,我更希望实实在在为音乐行业输出新人:不管李宇春也好,张杰、华晨宇、毛不易也好……一路下来,你看中国流行乐坛,就是这些孩子在打。
李宇春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文化现象,她站在中国电视黄金时期的顶峰。巨星的产生跟媒体迭代发展相关,比如说80年代,电视媒体带动了MTV,产生了迈尔克·杰克逊和麦当娜两大巨星,从此电视时代无人超过他们。中国的电视音乐黄金时代从90年代初始到2005年达到顶峰,所以话说回来,李宇春是恰好诞生在电视黄金时代的巨星。
这两年互联网才开始做属于自己的综艺,腾讯从《明日之子》系列到《创造营》系列。我相信互联网时代也一定会诞生属于这个媒介的超级巨星。他是谁?谁又知道?也许在明年,也许在后年,我看历史很简单,你就是知道这些人一定会有,很快就到来了。但能不能出在我们公司?我也不知道,如果这个碰到,是我的缘分,没碰到,也算见证了一个时代的。
两年前,我创业成立了哇唧唧哇,也正是觉得因为时代已经变了,年轻人都跑去移动互联网了,我明显看到一种用户改变的趋势,一定要跟着用户走,用户在哪你就应该去哪。所以我想做一家公司专门给互联网输出内容的公司。
哇唧唧哇就是一家内容公司,我们输出的全是内容,比如《明日之子》输出的是一档节目。面对艺人,我们输出是音乐产品。我一直跟团队说,哇唧唧哇一定要把作品做到极致,只有作品做到极致,艺人才有出路。作品不好,从长期角度看,是没有用的事情。
这两年,我是真的把自己看成一个产品经理,不仅仅只看内容了:互联网时代新打法是什么?商务模型是什么?还有什么新的玩法?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担心自己落伍,所以我说,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没办法定什么五年战略,定两年战略差不多了。
公司所有人都要重新学习,不要讲既往经验,只讲现实判断,以产品逻辑看问题,跟不上就停工,做一家公司,就是不进则退。这很现实,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淘汰。
对我自己而言,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重新做人。我现在就是一个新人对姿态在做事情。唯一有价值的可能是做了这么多年,我能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了,如果我是行业新人做偶像产业,可能会遇到很多看不到的瓶颈和障碍。
文化娱乐这条线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做的,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喜欢一个偶像?因为他们的一个作品,一首歌会影响到很多人。参与其中,我会用一个更大的格局去看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是我最感兴趣的,有一种沧桑感。
身处这个行业,我看到的每个人都很难,即便做得再好的人,我看着都觉得大家太难了。但是所有人都还在往前走着,那能怎么办?我希望再推出多一些特别的年轻人,留下更多好的音乐、好产品,可能还有点意义。要不我们这个行业还能留下什么呢?
我现在唯一告诉自己的,就是踏实干活,不要去想结果会怎样。有可能特别好,别人觉得很牛,功成名就,或者有可能特别不好,别人说什么玩意,特别糟糕——不重要,功成名就或功败垂成都没有那么重要,都是人生常态而已。
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告诉我们你想听见哪位职场女性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去邀请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