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是重要的宣传舆论主阵地。面对当今媒体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打造一支全媒体人才队伍是巩固和扩展主阵地的关键,正如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近年来,宣城日报社以“三力”为抓手,主动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全力提升实战技能,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报社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路径。
宣城日报社作为传统的纸媒生产者,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人才队伍。但是,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如何发挥传统媒体自身的优势,尤其是激发新闻宣传人才的活力和生机,建立更加高效的工作机制,成为推进媒体融合的关键所在。2022年3月,宣城日报社在学习借鉴兄弟报社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报社实际,启动融媒体工作室项目,创新工作机制,整合采编资源,优化采编流程,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在推进媒体融合的探索中,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改变现有工作机制,建立一个新的工作机制,才能以“破”促“融”。2022年3月,经过反复调研、谋划,报社建立了一套新的工作机制,成立了“融媒体工作室”。出台了《宣城日报社媒体融合工作室孵化实施意见》,重点突出一个“破”字,即打破部门、身份、岗位界限,全员皆可自主申报。申报人根据自身兴趣、特长以及部门资源优势,自主确定工作室定位、发展方向、计划方案、组成人员等。组建了“今天有视”“最新纸事”“快递政事”“快点”“@宣城”五个工作室。
经过一年的运行,“工作室”机制成效显著。一是资源优化组合,提高了效率。二是活力充分释放,增强了主动。三是运行更加合理,推进了融合。
对融媒体工作室采取四项激励机制,即孵化激励、稿酬激励、培训激励、评星激励。前期加大对工作室设备投入进行孵化激励,工作室作品用双倍稿酬奖励,工作室人员有优先外派培训激励,年终对工作室进行星级评定。这些有力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人才参与创作的积极性,保障了工作室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人力资源和新闻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迅速提高。
据统计,“工作室”机制实行一年以来,共计生产融媒体作品500余件。报社在没有增加人员的情况下,其产生的效能相当于增加了一个专门的内设部室。
在管理机制上,对工作室实行扁平化管理,由分管融媒体工作的社领导牵头,组成工作室管理协调小组,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对月度作品进行评议并调度有关工作。“工作室”机制实施以来,以“闯”促“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作品形式上,不设条条框框,大胆创新,以主题策划为抓手,制作精品、打造“爆款”,不断加强优质内容的生产力度。作品呈现出“三化”,即形式的多样化、表达的可视化、呈现的立体化。“时政+民生+文化”的多元内容,以“日报版面+专栏+图片+新媒体视频号+微信产品”的形式立体化呈现。2022年10月,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对宣城日报社工作室的媒体融合报道给予了肯定。
新的机制在提升党报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的同时,也挖掘了人才潜力,激发了人才活力,为人才创造了干事创业的更大舞台。
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宣城日报社在服务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报社专业技术队伍中,聘用制人员占比已经超过50%,其中,不乏业务比较突出的骨干,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能够有渠道进入编制,这既是人才的渴望,也是报社关心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
依据中央和省市有关人事制度改革精神,2018年报社从实际出发,积极向市人社部门争取改革政策,统筹配置现有编制资源,合理使用编制,将编制资源向采编管岗位集中,优先保障核心业务岗位用编需求,建立宣城日报社社会化用人员额池与统筹存量编制池绿色通道,解决报社现有聘用优秀人员的事业编制,为报社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可持续的编制保障。截至2022年底,已有5名优秀的聘用人员经报社多年培养,流转入编。把优秀的聘用人员周转到体制内,极大地提升了编外聘用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报社人才队伍70%以上是新闻专业技术人员,畅通专业晋升渠道,是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优化队伍结构,提升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报社立足人才队伍实际,努力拓宽岗位平台,畅通专业技术晋升渠道。2021年经市编办、市人社局同意,用人规模可实行总量管理,岗位设置可按90名人员规模作为基数设置。重新调整后,管理岗位增加了19个,专业技术岗位增加了16个。本次释放出的空岗,解决了5名在编专业技术人员因多年没有空岗参评高级职称的资格,同时对8名在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岗位晋升和聘任。岗位平台拓宽后,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加,人员结构更加合理,业务能力提升的导向也更加鲜明。截至目前,报社现有副高职称人员12人,中级职称人员28人,实现了专业技术队伍的优化。
为进一步“打造学习型报社”,提升全媒体人才队伍素质,报社坚持问题导向、学以致用、实用至上原则,创建了“融享汇”学习品牌,以此打造一个“开展学习,共融共享,共同提升”的学习平台,真正实现学习的常态化、实效化。
2022年以来,报社采取外请专家讲座和记者讲坛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挖掘内部资源,结合每年的大型策划,开展记者讲坛,进行业务交流和点评。借力外部资源,不定期邀请知名媒体、新媒体运营业内专家或高校教授来报社进行理论和经验分享。报社同时继续加强与安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开展新闻采访社会实践活动,邀请安师大教授到报社进行新闻理论探讨和研究。“融享汇”学习活动,内容丰富,形式不拘一格。全年共开展专家讲座6期,记者讲坛4期。
为进一步增强采编人员的全媒体技能,提升新闻队伍全媒体素养,锻造新闻业务精兵,2022年在全报社开展“争当新闻排头兵”大练兵活动,让人才在实战中不断提升能力。
2022年第一季度开展“我心中的年味”全媒体作品竞赛。春节期间,围绕“年味”主题创作新闻作品,形式多样含文字、图片、短视频,全员参赛。第二季度策划“我与劳模过五一”体验式采访。“五一”期间,记者寻找坚守岗位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开展体验式采访,推出文字、图片、视频类新闻作品。下半年结合“喜迎二十大”主题,开展“强村行”新闻大比武活动,以全媒体报道小组为单位,采取项目制的方式,每个小组包一个村,推出全媒体产品开展评比。全年开展“异乡人在宣城”好新闻竞赛活动,以“异乡人在宣城”为主题,讲述在宣城安家创业的普通人故事,开展新闻竞赛。
报社鼓励全体人员积极参加大练兵实战活动,不分行政和采编,根据自己的特长参与到活动中来。报社在大型主题策划“红村记”的采访中,开始尝试“小分队”的运作机制,由1名骨干领头,根据统一策划要求组织采访,各小分队之间形成“比学赶”的竞争氛围,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22年实行的“工作室”机制,更是打破部门界限,形成“小团队”、跨部门的运行方式,带动了全员参与。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锻炼,采编人员的实战技能普遍得到提升,部分行政人员的作品也在大练兵实战活动中获奖。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新闻大练兵实战活动,成效显著,成果丰硕。全年新闻大练兵作品共100多件,其中文字通讯有30多件,图片类作品20多件,新媒体作品50多件。新闻作品质量明显提升,尤其是视频和微信作品有了很大提高。2022年,报社在参加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宣城新闻战线大练兵”活动中荣获团体一等奖。在2021年度安徽新闻奖评选中,获4个一等奖,创历史最好成绩。2022年有1名全媒体记者获“江淮文化名家”培育工程青年英才。报社形成了以实战训练促能力提升,以能力提升促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促报社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面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大势,宣城日报社顺势而为,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建机制,激发人才活力;搭平台,赋能人才动力;重实战,锻造人才能力。在运行机制上,以“破”促“融”;在激励机制上,以“奖”促“效”;在管理机制上,以“闯”促“新”,通过以上一系列创新举措,宣城日报社走出了一条符合报社实际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培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