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5169028800

校园新媒体:“微生活”中的大世界

标签: 新媒体怎么运营 2023-07-08 

  在这方精致的人大校园,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都在发生新鲜的故事,有人在一勺池畔轻声诵读,有人在谨勤路上匆匆穿行,有人刚刚结束 通宵的奋笔疾书站立窗前眺望远方,有人站上讲台翻开书本谈论古今天下,有人围坐一圈热烈讨论话题……这些风景一直在我们身边,年复一年,镶刻在人大地图 里。

  有很多人,值得歌颂;有很多故事,值得分享。智库建言、协创平台、百村调研、同辈关怀、法律援助、公共服务……每个故事都有人来了又走,都充满自信、惊喜和欣慰,也流淌着不安、失落和泪水。

  本学期人大新闻网推出《光阴人大》系列稿件,讲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希望通过他们的心路和足迹,分享人大精神、凝聚人大力量,珍惜这一段难忘的光阴故事。

  “通过下载的手机App来查看学院的各项通知、信息,线级凌博晗同学如是说。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凌博晗同学认为,比起 之前的两年,无论是学院日常工作,还是活动通知,法学院开办的新媒体平台都为同学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下载了App之后,我能够直接准确地找到想要 信息。微信和微博平台,也有着超过传统媒体的长处,那便是它们的实时性。”交流过程中,他无时不刻谈吐出自己对该平台的喜爱之情。

  2013年10月以来,法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法学院团委官方微博、法学院就业工作微信公众平台,以及法学院App先后成立,共同构成了法学院全方位信息平台群。

  而作为全校最早运营院级微信平台的经济学院,其“网络答疑台”功能成为了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以前一直对选课、讲座领票有些疑问,嫌麻烦又没去问 老师。现在有了这个网络答疑台后,直接在微信上提问,就有专人解答,方便又靠谱!。”经济学院2012级胡刚伟同学为经院微信平台点了个赞。在这一平台 下,学生直接通过微信提问,小编随后向相关负责人寻求答案,再答复提问者。既免去了同学寻找老师的成本,又保证了答案的权威性,新媒体双向沟通互动的特点 充分显现。

  截止到11月底,活跃中的人民大学各社团、组织等的新媒体平台中,仅微信服务平台便有98个。传递新闻资讯、提供服务讯息,它们成为了师生、校友间津津乐道的全新沟通方式。

  周一晚六点,是品知人大微信平台编辑咩咩的工作时间。坐在宿舍床上,搜索当日热帖,寻找优质资源,再补充几句温馨的校园提示。时钟指向了7,轻击“发布”,一天的“微报”便新鲜出炉了。

  与此同时,还在地铁上的2012级同学吴乐收到了微信消息提示,“品知微报·第二季第29期”。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游走,看到入神处忍不住发出了笑 声,无聊的乘车时间很快过去。“电影版的速度与激情合集太给力了!想念Paul::_::”,浏览至最后,她将阅读感受发送给了品知人大微信平台,等待着 当日编辑的回复。“这种即时互动的体验,也只有新媒体才能感受到。其他媒介很难实现我们想要的信息表达方式。”吴乐感慨道。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主要指的是区别传统媒体,以网络为主要依托的全新媒体形式。与传统的报纸、杂志相比,新媒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相对于广播、电视,新媒体又独具互动性和个性。

  寻物启事、失物招领、招聘公告,新闻图集、隽秀美文、资源推荐,甚至有声信息……新媒体平台带来了多元化的信息共享方式,也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输生 态圈。传统的“点对点”传播模式被颠覆,“多点对多点”的人际网络传播方式正流行。比如关于学校宿舍、食堂、教室、商店、校园的各类新鲜、热点讯息,通过 后勤小编的轻轻一点,即时由“温馨人大”微信轻松传递到每一位订阅的同学身边。

  “所有的信息都在手机上,随时用,随时查。还可以很方便的转发分享,或者@同学,提醒他们查看。”使用过校园App的法学院2010级陈治同学评价 道。在方便信息获取的同时,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大家再也不必为日程安排而担心。信息记录与存储变得简单易行,信息发布和分享完美地统一起来。

  “最重要的是,它包罗的信息非常全面”,劳动人事学院2012级周小雨同学说,“之前班里都是通过是手机短信发通知,我们想要了解更详细的信息,必 须再去校园网上寻找,或者跑到学院办公室询问,反而增加了大家的工作量,有点浪费时间。”现在,所有的信息都通过新媒体得到了整合,同学们可以通过关键 词、标签搜索,寻找相关通知,将信息一网打尽。如果你想“读校史,知校事”,只需关注“人大校史笔记”的微博,便可随时随地“穿越”到“校史上的今天”。

  公共教学三楼,中国人民大学广播台每周例会正在举行。讨论如何整合自身资源,实现广播台的可持续发展,如今成为了广播台例会必须思考的问题。以广播 台副台长余星馨的观点来看,“当下各种媒体融合趋势明显,只有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新媒体相结合,才能提高影响力,增强生命力。”

  人民大学学生熟悉的广播台,大多是停留在早中晚三次室外广播传来的“人大之声,声声不息”的声音。但随着生活脚步加快,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室外广播的受众群体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流失。如何将30余年的品牌做大做强,也成为了广播台每位成员思考的当务之急。

  在这种背景下,9月初,广播台RUCRadio微信平台正式开始运行。经过三个月的磨合,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并获得越来越多同学的关注。“人民大学 广播台作为校内唯一的专业有声媒体,一直保持着特殊且不可取代的地位。但因传统媒体固有的局限性,我们如果安于现状、固步自封,那么将来肯定会面临关注度 降低、传播力下降等问题困扰。因而,新媒体的使用,节目传播形式的转型,势在必行。”余星馨谈到开设微信平台的初衷时说,“不论是学校重大活动微博直播, 还是微信平台开设,都是我们在尝试与新媒体融合。”

  与广播台类似,越来越多的学生媒体、学生组织和社团,都意识到了借用新媒体平台,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性。他们利用同学们对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接受快、依赖性强的特点,通过微信、微博平台将各自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创办17年的《青年人大》报社,从2009年起便开始试水网络与移动业务,依托于纸质媒体内容,先后推出了网络版、手机报、手机彩信等内容。特别是 “青人青梅”上线后,将校内各个资源整合,推出了一系列的应用模式。在一位先期使用者看来,“软件内容不仅涵盖校内通知、求职攻略等等实用信息,还包括大 量的生活和娱乐休闲资讯,觉得挺新鲜的。”

  在新媒体平台的支持下,校园新媒体虽然“才露尖尖角”,但简洁、直观、迅速的传播方式,使得传统的学生媒体、社团、组织等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新兴的个性化媒介激发之下,使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变得丰富多样的时候,激发人们参与、激发人们行为的动力来源就丰富了,这实际上就能够活化整个 社会的机体,能够使人们的社会行动能力更加饱满。”谈到新媒体的作用以及人们倾向于选择新媒体的原因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认为,新媒体进一 步拓展了公民表达的渠道和行动力。

  对于校园新媒体平台的运营者而言,他们为人民大学这所以新闻传播著称的高校,提供了另一维度的发展空间。课堂上,运营者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获取营养;课后,他们便将所学知识转化并运用到社团活动当中。

  在新媒体平台运营过程中,用户也可以直接将意见建议反馈给线上运行者。一条条用心的回复与使用感受,也大大促进了校园新媒体平台的建设,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它。一个笑脸、几张图片,外加两三句简短的说明,没有什么长篇大论,便可俘获读者“芳心”,得到师生们的赞赏。

  当然,学生运营新媒体平台时,难免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之处。由于不能像其他社会组织那样全职运营网络平台,因而也存在更新时间不固定、双向互动不及时的情况。

  “我希望微博更加微观具体一点,加入一些生活便利帖,师兄师姐介绍经验的长微博什么的。”对于未来校园新媒体的发展方向,凌博晗同学表示,“另外, 希望微信平台能够真正做到‘服务’同学,多进行和同学的双向沟通。就像法律援助中心的微信平台,现在还是以推送法律常识为主,但还不能直进行接咨询。”同 学们都对校园新媒体寄予了很大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