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是2021年全国两会当仁不让的关键词之一。去年的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向世界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规划建议也明确了一系列碳中和相关具体任务,其中包括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等。
对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董事长宋鑫来说,这正是他长久关心的问题。他给出一串严峻的数据:中国的单位GDP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欧盟的4倍多,中国的单位GDP碳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欧盟的6倍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导向和政策行动,碳达峰和碳中和,涉及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多个方面。”宋鑫直言。
他进一步解释,碳排放大部分来自发电和工业端,交通行业占有一定份额,农业、商业和居民排放占比较小,如何尽早谋划“碳中和”场景下的能源生产、消费转型升级路径,通过技术进步,推动高碳行业加速转型,满足区域高质量发展要求,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技术是减碳的关键。“要开发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支撑碳中和目标。”宋鑫强调,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碳减排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可以施行“揭榜挂帅”,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攻关,特别是要大力支持企业对碳捕捉、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针对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升级的需要,要整合减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对相关企业开展综合性示范予以支持。
立足科技产业实践,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认为,通过对电子终端产品和信息通讯行业的碳中和路线的推进,可以引导和带动整个产业链,甚至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绿色改造和可持续性发展。他建议,完善绿色低碳法规标准制定,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推动行业企业绿色数据核查与评价,加强源头治理,带动供应链低碳绿色发展等。
今年1月,腾讯正式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成为首批启动碳中和规划的互联网企业之一。“推动我国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意义不仅在于科技企业自身的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鼓励科技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以碳中和为契机,倒逼我国低碳技术转型。”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要集中力量攻克能源互联网等低碳技术;通过和产业互联网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向低碳、绿色、循环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他坦言,中国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也面临着政策、技术等多重挑战。为此,他进一步建议: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完善绿电采购途径,鼓励企业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分布式能源项目等;搭牢碳中和配套基础设施,推动碳中和市场化;加快绿色技术研发,推动绿色数据中心等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建立一批高技术高能效“碳中和数据中心”;出台科技企业碳中和指导意见,鼓励科技企业设立碳中和承诺和目标等。
在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看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以推动快速减碳。
“道路交通在交通运输业的整体碳排放中,占比高达84%,理应成为减排的重要发力点。”沈南鹏在提案中表示,AI和网联化可引导降低私家车使用强度、提升道路运行效能,从而加速优化。他建议,以智能化改造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提升公交出行分担比例,如调整路权分配原则,提升公交等绿色交通路权,建立与脱碳目标挂钩的公交出行分担率,探索建立智能调度提升正点率和舒适度的出行质量评价。同时,加大智能道路研发建设和标准化工作,破除交通基础数据信息壁垒。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我们国家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要靠创新,必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