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介大融合、知识大融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以数字技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近日,沪上两大文化机构强强联手,探索文献数字化应用,为古老典籍注入新生命——上海通志馆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达成合作意向,自2023年7月1日起至10月1日,上海通志展示馆面向广大读者提供尚古汇典·典籍整理文献数据库、尚古汇典·中国地方文献总库试用服务。
“数字技术既可配合传统出版,也可以生成新的数字产品,如为纸书配套数据库,或优先出版数据库,真正实现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此次合作是古籍社“尚古汇典”数据库投放的沪上第一家公共场馆,双方力求从数字人文角度推动中华文化的记忆、传承及创新。“考虑到古籍文献的专业性,会更多考虑与高校图书馆、学界平台等合作。”
业内评价,此举进一步提升了上海通志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馆内读者对地方志便捷化阅读、多样化利用的使用需求;也有助于把更多的上海地方志、年鉴、地情资料数据化,为海派文化、上海历史的传播打造数字化快车道。
“尚古汇典”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力打造的古籍整理和数字化服务综合平台,为“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项目,为用户提供适应古籍便捷的阅读、检索、征引等服务,此次试用开通的古籍类数字化产品包括“典籍整理文献数据库”(一期)和“中国地方文献总库·上海文献总库”(一期)。试用期间,用户注册的个人账户可以查阅相关文献数据库,并通过账户个人中心使用“我的笔记”“阅读记录”“我的数据库”等功能。
其中,“典籍整理文献数据库”(一期)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整理本古籍为主,核心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楚辞要籍丛刊”“清诗话”“十三经注疏”“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大家全集、地方文献等经典系列。目前一期共3亿字,1170种古籍;二期2亿字506种,预计将在下周上线。
“中国地方文献总库·上海文献总库”(一期)以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出版的“上海府县旧志”丛书为基础,收录了今上海市行政辖区内成书于1949年前的府志、卫志、县志、厅志,共收书88种,0.4亿余字,记录了上海地区不同时期的疆域变迁、建置沿革、历史大事、经济生产、文化教育、民风习俗等方面,较完整地展现了上海的历史面貌。
在上海通志展示馆内连接无线局域网用户可根据提示用手机号登录;或在上海通志展示馆IP范围内访问数据库,根据页面提示点击登录,首次登录需注册个人账户、绑定手机号码。
“尚古汇典”平台将在内容建设和技术研发上进行创新性探索与融合,从而实现古籍知识内容的标准化及资产化管理;同时解析海量古籍资源内容,对其进行知识维度的精细化揭示,并创建知识模块。
恰如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所评价:古籍数字化浪潮下,“尚古汇典”古籍数字化开放平台在使用者和典籍之间搭建了一条快车道,可让使用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愉快地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