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5169028800

守好网络平台舆论阵地

标签: 局域网组建的步骤 2023-07-16 

  互联网新媒体快速发展,不断塑造着日渐繁荣的网络舆论场。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网络谣言滋生以及网络暴力的发生,破坏了舆论生态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需要牢牢守住网络舆论场的“边界线”,扎紧网络法治的“安全网”,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生产信息同时也把关信息,信息遵循“先过滤后发布”的原则,由新闻从业者规范信息生产、严把信息内容,由主流媒体管理分发渠道、控制传播规模。进入互联网时代,生产权和传播权向普通公众转移,社会各主体都可以生产信息、制造内容,从而带来网络信息泛滥、信息过载和信息爆炸。海量信息如何高效触达用户?互联网平台运用其强大的数据采集、计算能力,承担起网络信息的分发与传播功能,依靠算法模型筛选出符合用户兴趣与偏好的信息,进而精准推送给用户。网络信息遵循“先发布后过滤”的方式,“算法推荐”成为信息分发的主流模式,能够有效干预信息流向。然而,触达用户的网络信息并未结束传播历程,用户阅读、转发、点赞和评论信息又形成了二次传播。专业内容生产者还将信息作为内容生产的原材料,叠加用户的评论信息,进行剪辑、视频化等二次创作,推动网络信息发酵为舆论热点议题,于是专业内容生产者也成为舆论议题的设置者和引导者。由此,互联网平台成为聚合信息内容、聚集内容生产者的中心节点,成为公共事务讨论的主体空间,成为网络舆论场的重要承载地。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平台引导着舆论的呈现与流向,应当承担起网络舆论治理的责任。

  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在网络平台,评价传播效果最有效、最直接的指标就是“流量”。无论是基于用户兴趣爱好的推荐,还是基于事件热度的推荐,都将激发用户的关注和参与,形成网络“流量”。一方面,用户的参与度、活跃度等流量数据,使平台流量变现,也成为资本市场评价平台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用户关注度成为互联网时代流量密码,各个媒体都在竞相争夺用户注意力,而争议性、话题性内容往往能够迎合用户心理需求,吸引用户关注,互联网平台也乐于持续将热点事件和信息推送给用户。有自媒体生产者指出,在内容创造中加入“热点”更容易获得关注和推荐,用户关注与平台推荐相互配合,推升事件的热度值和传播力。

  在“流量至上”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自媒体追求奇观化、景观化的内容生产,如编造信息、恶意炒作等现象。可见,互联网平台并未呈现客观、全面的信息,反而产生了一些低效度、谬误性信息,甚至一些谣言占据互联网平台的醒目位置,严重侵害网络舆论生态。一些互联网平台、自媒体等在“流量”的追逐中,丢弃了对公共价值的追求,脱离了秩序化传播的轨道,构建了偏向性的信息环境,产生虚假舆论共识。

  增强互联网平台的“把关”效能。互联网平台要清醒地认识到舆论秩序的重要性,明确作为国家、社会与公众“连接器”的角色定位,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严、把实、把好内容生产与传播关口,打破单纯追逐“流量”的行为。对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呈现事件全貌的予以积极推荐。探索建立透明化的内容来源引用机制,推动自媒体主动规范内容生产与传播。此外,探索从信息内容治理转向对互联网账号及自媒体所属机构治理,加强对互联网账号运营团队的资质审核,备案团队的资金来源、公司资质等,加强对自媒体的审查管理,降低对同一机构账号的推荐权重,推动网络产品形态机构主动规范账号管理和内容生产。

  探索推动互联网信息分类分级管理。信息分类分级体现了科学化、精细化、针对性的治理思路,可以有效规避传统治理中的“一刀切”问题,是平衡互联网自由和秩序的重要保障。探索互联网信息的分类管理制度,明确信息内容所属范畴。对于用户发布的信息内容,依据信息类别建立适应性的审核与研判机制,加强对内容相似比高的个体信息的审核,加强对带有新闻性质信息的审核与监管,加强对求助举报信息传播链条的监管。同时,探索互联网信息的分级管理方式,依据信息真实性级别,建立针对性的审核与监管机制,优化监管力量和资源配置,提升审核监管效能。

  健全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网络法治路径逐渐清晰,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初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互联网法治体系。但是,在构建平台互联互通规则、界定违法行为的内涵与外延、明确违法行为的规范方式、法律运用实践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迫切需要深入分析各类型违法行为的构成要素,探索制定专门法的立法模式,加快重点领域的网络立法进程,推动互联网法律法规向细分领域、舆论生态全域延伸。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对公众反映强烈的、带有主观恶意的违规行为,对严重影响网络舆论秩序的恶意行为,从严从重处罚。发挥惩戒和警示作用,推动网络执法“落地有声”,彰显网络舆论场“边界线”的威严。

  营造有序参与网络舆论的社会氛围。从治理行动上引导舆论参与,一次治理行动,也是一次网民舆论参与的再教育,引导网民健康有序地参与舆论监督。提升网民媒介素养,突破“信息茧房”,拓宽信息接收视野,了解倾听多元化声音。在突发事件或热点面前,保持理性审慎态度,多接触有明确引用来源的信息,提升自身理性思辨能力。有效利用“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风纪委员会”“用户众议”“专家顾问团”等方式,不断提高信息甄别的准确性。还要及时吸纳用户意见建议,引导用户自觉维护和发展理性有序的舆论生态。(冀翠萍)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