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5169028800

为什么新媒体运营越来越难做了?

标签: 为什么不建议做运营 2023-07-18 

  就跟你聊聊,新媒体运营的话题,看看红利期已过的新媒体运营为什么越来越难做了?

  新媒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在互联网扁平化组织结构的今天,新媒体(例如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不再是“喉舌”,而是具有了更多功能和满足用户需求的一种“产品”。产品源自需求,所以新媒体不是媒体,而是一种“产品”。

  首先,第一种“满足用户需求”,是新媒体运营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意味着,你要做相关行业和客户、用户的调研,知道和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和实际需求。以用户本身的需求为导向,进行文案策划、文章撰写。让用户觉得“爽”,觉得在你这里得到了“胜读十年书”的快感,和平常老师都无法教授的内容和知识,便自然对你产生依赖感和持久关注度。

  第二种是“创造用户需求”,是新媒体运营高级阶段,也是商业运营的一种高级阶段。在满足普通用户的需求下,进一步发掘深度需求。我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五星级酒店,它的基本需求是客人的入住率,保证效益。但是当入住率饱和后,它便可以开始创造需求了,将酒店的屋子和公共空间,打造成一个“艺术空间”,将酒店和艺术画廊,这两个场景进行连接,从而创造出客户新的需求。这样的需求,在基础满足的情况下,便可以衍生出来,同样新媒体运营,也可以采用同样类似的方法:例如一个创业社区的平台,在流量到达饱和的情况下,便可以发掘创业类公司注册、商标管理、工商税务等需求业务,进行变现。又例如:猪八戒网,最开始是一个威客设计师平台,在流量饱和到达瓶颈后,进行需求的深度挖掘,从而进行商标注册、中小企业注册、工商税务等业务,从而实现平台的转型。

  同样,如果你是一个美术馆或者画廊的新媒体,你只发自己活动和展讯信息,谁会关注你呢?关注你的也永远是参加活动的人。

  所以新媒体不是媒体,而是一种“产品”。用产品需求的思维角度来运营,才会定位更加精准。在今天市场人群越来越细分的时代,越是定位精准的人群(不一定是大众),才越有价值。

  新媒体人一定要知道,做运营你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许你是严肃的、活泼的、搞怪的、深沉的,但是你打造的调性就是内心深处的你(品牌调性),这样你才会更加顺手的去运营和维护。这样是真实的,你必须懂得对用户“拉票”,而不是你要怎么样,没有人关心“你”,每一个人只关心他(她)想知道的事情。

  所以今天的新媒体人,应该是一个产品经理的角色。懂得用户需求,需求的分析、逻辑的罗列,心理学等等。

  互联网时代品牌需要越来越鲜明,要有极其鲜明的“点”,清晰的定位,让自己在顾客的心智中变得与众不同。你要把品牌和产品的调性做的是:一公分宽,一公里深,极其专注。比如我经常关注一个微信号叫“深度XX”,每次文章都是很有深度的分析和评论,调性清晰和专注,所以我每天都会关注它所发送的内容,甚至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它的调性就十分清晰、态度也十分明确,和其它类似的公众号区分开来,把粉丝也精准的定位,这样的粘性是十分强的。

  新媒体时代的红利期已经过去,开始从量到质的拐弯阶段。你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和调性,在苍茫的自媒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用户。

  新媒体的策略不是靠煽情、自嗨、感动、搞怪、卖萌、耍帅、情怀......这些都属于“面子包装”。而是定位差异化,一定要在同类竞品中,找到差异化和独特性,让它像针一样“尖锐”(找到属于自己的点),才能在用户心智中占据有利位置。这其实也是一种品牌策略。

  当用户和消费者联想你的时候,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你。那么就要延续这种“记忆”,这就是差异化、识别度和你在用户心中的“有利位置”。

  要在顾客的心智中占有明确的定位,比如:宝马是驾驶的乐趣、沃尔沃是安全性、佳洁士是防蛀、小米是性价比、格力是空调等等。品牌明确和清晰的认知是消费者和客户最好的信任。

  如果用户或者消费者,提到某个行业便立即想起那个品牌,那么这个品牌就占据了行业消费者心智中的第一位,现实总是很残酷,人们只认识“第一”,而不是“第二”。

  互联网时代,信息越来越透明,组织结构也越扁平化。所以传统时代的广告,越来越被公关所取代了,公关是什么?公关和广告的本质区别在于,广告是自己说自己好,通过团队的策划和创意,从而突出自己的产品的优势和想象力。而公关则是从更多别人和舆论的角度来说了,比如:小米开始是性价比的智能手机的代名词,那么“性价比”这三个字就进入了消费者的心智,消费者记住了它,同时认可它。小米的粉丝策略更好的为其公关铺路,通过互联网媒体的传播,口碑也被推起来,带来了“蝴蝶效应”,从而小米的产品不是做广告自己说自己的手机如何好,而是让用户去口口相传的说好,去传播和介绍,这就是一种公关策略。

  传统的品牌时代,大家都怕得罪人,是一种“老好人”姿态。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则不然,没有“对手”,意味着在舆论上你没有“知名度”。互联网时代,有的时候,你要有“棱角”,这个棱角将带动你的品牌忠诚度。例如罗永浩或者凤姐,网络上有挺他(她)们的,也有黑他(她)们的,反而显得非常真实,让个人的形象感真实的展现在公众面前,互联网时代,大家更多希望看到的是“真实和透明”。

  制造话题,引发全民讨论,是一种公关营销策略。这点需要运营人员具有敏锐的社会新闻热点意识,对用户的心理洞察到位。引发热点的讨论,甚至争论,这样立刻会引起更多的人关注,“你和我”两方阵营争论是一种方法,同时引发共鸣也是一种,共鸣会让更多人参与进来,粉丝效应会立刻体现,舆论的力量也会呈现爆发。例如:XX出轨事件,都引发了互联网激烈的讨论和热度。

  新媒体和品牌的调性,在互联网时代,不做“老好人”。而是让喜欢你的人更加喜欢你,不喜欢的随他去吧,这样就很棒了。“左右逢源”不是互联网用户喜欢的风格,你必须清楚。

  还记得雷军和董大姐的10亿的赌约吗?这场赌约本身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是一种公关策略,引发网络舆论的海啸,无论最后是谁赢,其实两个品牌在公众面前,都赚足了眼球和舆论的热度。

  大家为什么会转发和乐意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他们的动机是什么?这个话题需要从心理需求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人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理论其中一点,是他人认可和尊重,我想每一个人转发到微信朋友圈的文章,都是自己乐意让别人看到的,是公开的,是期望获得人们关注的内容。同时也是代表自己态度的,展示和寻找认可的一种途径。所以通常来说,一个人如果喜欢转发的内容,应该具有以下几点:

  有人文章说微信文章发送时间,分为早中晚,根据不同风格的微信粉丝群体,不同时间发布。笔者觉得这个理论有一定道理,比如中老年人、家庭主妇、文艺青年、自由职业者和上班族的生活作息时间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他们关注的时间也就不一样。同时,在连续固定时间的发布,也会让读者形成一种“习惯”。不过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的内容必须要优质,是对粉丝产生依赖性的,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通常来说一般晚上8点半以后是更多人关注微信的时间,大家吃饭后,准备休息前。人们会拿出手机来阅读和关注新闻资讯等,同时也是文艺人士、自由职业等人群的黄金时间,因为这些人都是“夜猫子”,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是灵感爆发的时刻。同样早上的时间,比如9点半之前可能是上班族的时间,在地铁里碎片化得时间里关注新媒体内容,所以要根据自己的用户人群定位,为粉丝人群“画像”。

  有很多人问过我:新媒体运营有捷径吗?我通常回答:没有。事实却是如此,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下半场就是靠运营驱动的时代。互联网不仅仅是产品和行业细分越来越明确,粉丝的精准定位也越来越清晰,运营驱动是真真实实的“内容时代”。用心以诚待你的粉丝们,满足他们的需求,没有人是傻瓜,你的努力必然是“功不唐捐”。

  当然有些人认为新媒体运营也有些技巧,比如标题党、排版、字体大小等等,这些不过都是战术层面的事情了。

  自媒体变现的模式目前大家都在探索,有比如:自媒体电商(靠流量倒流变现)、众筹等。但是其中关键一点就是必须要有“产品”,互联网的上半场,大家都在拼流量,但是流量过后,你的产品在哪里?无论是社群经济、还是免费模式、自媒体联盟等等,当你获得流量入口后,你必须要有“产品”,这是最关键的,没有离开商业的本质。

  结尾:最后说一个就是新媒体运营需要技术的支持,无论是策划参与感较强的活动,还是线上运营都需要“技术”的支持,千万不可小看技术的重要性,没有技术,一切都无法深入“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