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型社群是产品型社群的一种延伸。当产品型社群发展到后期时,消费者群体将对产品所归门属的品牌产生信任和情感关系,热衷于追逐品牌旗下产品,并对品牌文化产生很强的认同感,于是品牌型社群开始形成。
1.知名品牌「韩都衣舍,在公司内部成立了267个产品小组,每个小组有2-3人,包括买手和设计师。全部小组在每个季度可推出5000多款服装,其中30%可定义为成功的,那么每月都有500款服装引爆销量。
公司只是对小组指定制度和目标 ,比如每个季度爆款的数量,达到目标可获得奖励,小组全员受益,如果达不到目标就会被解散重组。
如果从社群运营的角度来看,韩都衣舍是一个产品,这267个产品小组,可看做是用户社群。产品成立并放权小组自我管理,指定奖惩,激发每个小组的积极性,提升战斗力,同时也节省了管理成本,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2.著名财经作者吴晓波的公众账号有超过百万的粉丝,他们最初只是以读者身份存在的。随着数量的累计,读者开始自发建立QQ群,并组织线下活动 ,更立体的.交流起来。
随着活动的增多,地域和兴趣的特性突显出来,于是开始建立各城市的群 ,以及像读书、创业、 理财这样的兴趣小组。
把吴晓波的公众账号作为一个产品,公众账号的粉丝作为用户。这些用户成立的各城市和兴趣的小组,就是这个产品的社群。
这些社群都由用户负责组织和管理,组成了 【班委会」,由班长和班委组成。同时,这样的组织可以有很多,增长空间非常大,所以可覆盖的用户量级也很大。
所以,吴晓波几乎不用投入什么,凭借社群运营这个模式,就可以笼络这么多用户。
3.猫眼电影目前积累了大量的核心用户,运营人员把用户需求归纳为观影、影评、交流、追星、购买电影票,依据每一个用户需求,都可以建立多个社群,让用户自发管理。
这个模式在不增加运营人力成本的前提下,覆盖激励了大量用户,最终将会对产品的活跃度有提升。
针对每个需求点,树立两个标杆社群。前期需要运营来建立制度和用户权益,并找到合适的社群领袖,用资源支持、用经验辅导他学会管理这个标杆社群。
再通过站内资源帮助领袖招募,增加社群的人数,推动社群进入正常运转状态。然后就不断的在站内站外推荐展现,鼓励后来人跟上。
具体的,在观影这个需求点,猫眼做了北上广等地的地方分会,由官方授权挂名 ,给予物质支持,选取用户任会长并全权由其管理。一旦规模化运转起来,可以想象每周末全国各地都有一个猫眼的用户组织,在影院做线下观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