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夏天,总有年轻人在为自己的将来做着选择,读哪一所高校,去哪一家企业,抑或选择在哪一座城市生活。而每一个夏天,总有那么一群年轻人,做出同一个决定——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自2003年起,团省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实施西部(山区)计划,20年间,已累计招募派遣1.4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西藏、新疆等14个中西部省区和粤东粤西粤北经济欠发达基层一线年的那个夏天开始,他们选择走向远方,与城市繁华的潮流逆行,一路奔赴偏远山区,奋斗在西部。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用技术与才华解锁发展难题,用耐心与关怀重塑美好童年,用汗水与努力改善人们生活。他们从不孤独,在志愿路上,总有同行者,他们是广东大学生服务西部(山区)计划志愿者。
一片秧苗泛青的水稻田旁,年轻小伙子顶着一笠竹篾草帽蹲在田间,身上点点泥印。确认水稻的生长情况良好,他抬头准备起身——20年前的这一瞬,冯盛发记录在了随身携带的相机里。
2003年,23岁的他报名参加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山区)计划,在广西柳州市融水县白云乡农业服务中心做一名农业技术员。一年服务期,给他留下了至今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如今,冯盛发在广州无线电集团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每年招聘遇到曾参加过西部计划的志愿者,都会深有共鸣。
“我在华南农业大学读的是植物保护专业,因为是农业专业,所以被给予了不少学费减免的优惠。我想到自己接受了这份培养和优待,应该要为社会做一点贡献,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有需要的地方去。”冯盛发在广州土生土长,大学毕业时手上已握有一份入职通知,但那时的他并不打算停留在舒适圈里,他想去了解欠发达地区,想知道那里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听闻这个消息,父母与亲戚轮番出面劝阻,但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决定出发。
监控水稻种植周期、病虫害防治、牲畜防疫、编写冬闲田养鱼技术手册……来到白云乡,冯盛发当起了农民的好帮手。他和同期的志愿者每天开着摩托车,从一个山头穿越到另一个山头,从一片梯田翻越到另一片梯田,跑遍了13个自然村,最远的村庄要在路上花费七八个小时才可到达。
一开始他听不懂乡里讲的桂柳方言,也听不懂壮语、苗语,村民听他讲普通话也显得吃力,但下乡几回,语言的隔阂很快就在你来我往中消弭了。“乡里贫穷,一家几口人只有一双筷子、一个碗,一条裤子的事不是传闻,我也见过,但村民们都很热情,有时下乡一忙就忙到天黑,山路难走,他们特意腾出一间房子留我们过夜。”
卷起裤头,踏入泥里,冯盛发全身心投入到服务当地农业生产的工作里。和老技术员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蹲守在田间地头观察熟悉自然村农作物种植的技术和特点,到农户家里排查、指导,送农资,他很快掌握了农村农业推广工作的各类程序和方法。
在服务农业生产时,冯盛发常在查找资料时感到信息阻塞带来的不便,白云乡那时没有接通宽带,即便是在乡政府办公的干部也从未接触过“互联网”。
他打电话联系了柳州市电信公司,并到白云乡政府、乡中学、乡小学和乡中心医院多番沟通,凑齐了20户宽带申请,把当时在融水县城都尚未接通的ADSL宽带技术直接连通到了白云乡。“当时想着如果接通互联网,信息设施改善了,广大乡民也能从中受益,是件好事。”
2004年2月,白云乡首通宽带,这对乡里来说可是新鲜事。没有人懂得宽带是怎么回事,冯盛发背着自己的手提电脑,挨家挨户上门帮忙装系统,调试,动手写操作指引,还举办了几期“计算机与互联网”培训班,“我教大家怎么上网查资料、怎么用QQ通信,怎么浏览新浪网,让大家了解互联网能够做什么。通了网之后,有些支教老师也能够上网查找教案、教学视频。”
在冯盛发的宣传和引导下,服务期快结束时,白云乡的宽带用户数量已经增至40多户,很多村民也学会了在互联网上查询信息,成功通过互联网与市农业局联系上,订购了一批种子和化肥,体会到网络带来的便利。
“在白云乡的一年对我影响是很大的,我在农民家里住过,看到了落后贫穷的地方是什么样的,这些经历时常提醒我不要忘记那些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想想自己可以做点什么力所能及的事,发挥个人的力量作贡献。”
细沙从掌心中缓缓流下,眼前的兔子逐渐被覆盖。郑娟安静地观察着小女孩在沙盘里玩耍的细节,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每次沙盘心理治疗大概需要一个小时。”郑娟是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的一名主治医师。
2008年,汶川大地震撼动了13亿中国人民的心。地震发生的两个月后,郑娟以医学生的身份参加西部计划,成为了抗震救灾专项志愿者。当时,她被分配到距离震中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仅有8公里的水磨镇。
虽已灾后两月,但地震破坏过的痕迹还到处可见:触目惊心的废墟,塌方的石块,成片的帐篷,不断的余震…… 虽然也有担心与害怕,但郑娟却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她被安排在镇党政办公室工作,主要负责数据统计、灾情汇总等文书工作,还协助物资发放和救灾帐篷的回收。工作量之大以及救灾任务的紧迫性,让郑娟时常要工作到深夜,周末也在加班中度过。
当抗震救灾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时,志愿者们面临最大的困难是受灾群众的心理重建,受灾儿童的心理重建更是难上加难。在地震中丧失亲人的孩子,出现了惊恐、焦虑、紧张、安全感缺失等情绪问题,并产生系列盗窃、说谎和攻击性行为,还有的出现了抽动、梦魇、言语表达障碍、学习困难等问题。
这时,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郑娟决定要加入到由各支心理分析专业力量共同创办的心灵花园工作站,为水磨小学的学生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她的工作变成了白天在政府上班,下午和晚上到小学提供心理援助服务。两地穿梭,常常到晚上十二点才忙完,“虽然很累,但能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震区学生重塑心灵,健康成长,我甘之如饴。”
一年服务期结束,虽然灾后恢复的家园重建项目大多已完成,但郑娟看到灾区百姓心理家园重建的服务仍亟待加强。“汶川灾后的物资援助来自四面八方,大家都能看得到,但是受灾儿童的心理恢复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慎重考虑过后,她决定延期一年,继续在水磨镇从事心理援助工作。
这一年,她所服务的两所学校有800多名学生。她针对不同班级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游戏、绘画治疗等心理活动课。此外,她对有特殊需要的100多名学生针对性开展个体沙盘治疗(包括绘画治疗和访谈)和团体心理辅导,进行情绪疏导和行为矫正。
渐渐地,心理援助的作用开始在学生身上显现,受过惊吓的孩子不再尿床了,出现了社交退缩的孩子开始敢于与其他人交流了,笑脸慢慢重回到了孩子们的脸上。但郑娟依然不敢松懈,她为原水磨小学的全体教师及学生建立了家庭经济档案和心理档案,以便争取外界资助和及时开展心理援助活动。她还利用周末时间家访,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结构和父母教养方式,并追踪学生接受心理援助后的进展。
从最初的抗震救灾,到后来的灾后恢复重建,再到延期一年的心理援助,这730多个日与夜,郑娟在这片遭受震创的土地上,与人们共同呼吸,共同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也共同见证众志成城、大爱无疆的援建重生。
“一叶知秋,让孩子们学会从大自然中去获取艺术创作的素材,树叶也能变成美丽的艺术创作。”王晟课件里的树叶贴画朴素而充满童真。这一天,他正在为师范生讲解儿童美术的课程。而这,总会让他想起大山里的那群孩子。
“用一年的时间,去做一件影响一生的事情。”因为这一句话,即将从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的王晟抓住机会加入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山区)计划的“希望乡村教师计划”专项,去做一件他一直认为是很酷的事情——去大山里当一名支教老师。
2018年8月,他被分配到了湛江市麻章区麻章镇水塘村赤岭小学洋水岭校区。第一天到达学校,校长很热情地出来迎接他与另外两位支教老师。当校长推开学校铁门时,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的一片绿草地——一个暑假过后,缺乏打理的学校操场长满了野草。而学校仅有的一栋教学楼就在草地后方。二三楼是课室,支教老师们则住进了一楼的闲置课室。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校长与当地老师的体贴照料让他备受感动与鼓舞。
因为王晟是该校有史以来第一位科班出身的美术老师,又是毕业于艺术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所以校长给他安排的工作是:担任1-6年级的美术课,担任5年级的语文课和1-2年级的书法课。
来到赤岭小学后,王晟发现这里的教学设备还停留在最原始的黑板粉笔,上课无法播放课件,只能靠板书。但在硬件之外,王晟认为乡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在美术方面的天分和可塑性是一样的。甚至,乡村能给孩子成长带来更宽松的环境以及大自然的宝库。
身为美术老师,王晟要做的是帮助孩子们发现身边的美。“我会教他们留心观察身边的美丽风景,学会描绘身边美丽的植物、动物,学会观察生活。”王晟让孩子们在上学的路上捡一些小植物,然后在教室里玩“击鼓传花”,大家传到什么,就画什么。孩子们新奇地发现:原来每片叶子都是不一样的。之前,他们画的叶子都是圆圆的那一种。后来他们就发现,叶子有锯齿状的、有圆的、有尖的。美术可以不只是美术而已。
“孩子们上美术课是非常开心的。”王晟说,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语数英的课堂上得到表扬,但艺术学科是没有唯一的评判标准,“我常常表扬孩子们的作品,这让每一个孩子更加自信。”
班级里有一个小男孩,学习成绩普通,王晟却在美术课上看出他的绘画天赋,不断地鼓励他,这也是那位男孩第一次在课堂上得到表扬。后来,王晟将男孩的作品投稿到一个省级绘画比赛中,惊喜地取得了一等奖。男孩可以到珠海参加决赛。“校长都开心地要开车送我们过去。”
路途上,男孩说,这是他第一次到大城市去。王晟还特意为他安排了去北师大珠海校区的行程。在那里,男孩第一次感受到了大学校园的氛围。他悄悄地对王晟说,他要好好读书,以后成为一名画家。每当回忆起支教往事,王晟总会兴奋起来。在他看来,教学相长,他也从孩子们身上学到了许多。
回到城市工作几年有余,他依然关心着在乡村那发生的事,依然在以前的班群里关注他的学生;每年也会与西部计划项目办合作,为支教老师做美术教育的培训;还为山里的孩子举办儿童画展,让他们的画作走出大山。
2020年底,他再次踏上这片乡土。刚推开课室的门口,学生一见是他就围了过来,兴奋地问他是否要回来教书了。“会的,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再去支教的。”王晟说。
乡村振兴路上埋头苦干“上初一时,镇上的中学来了一群广州白云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教给我们好多新奇的东西。比如制作飞机模型,模拟宇宙结构,辨认天上的星星,还教会我们基本的生活应急常识,记住当地卫生院、派出所的电话。这些课程我和同学以前从来没听过,启发太大了。那时候我就想自己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到偏远的农村去,给那里的小孩讲他们不知道的事情。”
说起成为西部(山区)计划志愿者的渊源,李博眼里一下泛起光亮,小时候接受过的善意,让她至今仍不断地从中汲取力量。后来上了大学,她去到广西横县支教,教小学生们画画、唱歌;2021年大学毕业时,她回到自己的家乡韶关仁化县,在帮扶镇(长江镇)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救助特困户、排查灾害险情、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志愿服务将近两年,她决定延长留下的时间。“我不怕吃苦,来基层我就是想沉淀下来,心静下来,接接地气。”
在长江镇,李博接手的首个工作是独自入户做好乡村基础数据的摸排填报,需要收集的大小数据有两三百项,涉及到的行业部门有37个。“像镇上地产业经济数据、贫困人口情况、村民年收入和支出等等,很多细节的数据需要核实。”
在人生地不熟的服务镇,她努力克服“社恐”心理,大胆虚心地向领导和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请教,与村干部积极沟通、积极实地到农户家走访调研。虽然工作初期因没有掌握方法出过差错,但她把每一次的改进都当作是磨刀石的机会,迅速和各行业部门熟络起来,最终稳妥出色地完成了数据收录任务。
2022年6月,长江镇连续下了20多天龙舟水,多处山体崩塌,导致道路毁坏,一些小型水坝、水渠被冲毁,个别农户房屋也遭到破坏。李博和同事们下村开展巡查,每日收集受灾情况,一个多月没有离开工作岗位,面对突发情况时刻待命,一刻不懈怠。
“去年自然灾害比较多,12月镇上气温骤降,我和驻工作队队员一起走访特困户,发现有些人住的房子屋顶有破损,墙体也开裂了,过冬时几乎不能保暖御寒,我和东莞的帮扶单位沟通申请了一笔修缮资金,把房子修好,让他们能安全熬过寒冬。”
长江镇莲河村冬种蔬菜在年末迎来大丰收时,不巧碰上了霜冻天气,眼看长势喜人的芥菜快要烂在地里,造成农户经济损失,李博与镇村干部一起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抢收。“我和村民一起把芥菜收割下来,然后运回仓库,尽最大努力避免了损失。虽然连夜劳作,但是田里满是大家的欢声笑语。”
2022年长江镇遭遇极端灾害天气的这段时间里,李博跟随镇干部每周坚持入户访问,夜访民情多达120余次。“这两年的志愿服务充满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像村民污水纠纷、产业申报建设、日常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这些工作,需要细心、耐心才能化解。”
在长江镇的日子,李博感受到乡村振兴工作的精细和广阔,包含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方方面面的内容,帮扶工作任重而道远。镇村里的年轻人不断外流,需要年轻活力的注入,她想为现阶段的乡村振兴工作继续出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对脱贫户进行分析研判、防止返贫。未来我会守好岗,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埋头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