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内重要的科技人才类荣誉,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未来科技大奖4人、何梁何利基金奖52人、光华工程科技奖41人、陈嘉庚奖11人、科学探索奖50人。具体名单如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 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截至2020年1月,共有33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黄旭华院士、曾庆存院士获得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0年哪两位专家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将在2020年1月揭晓,大家拭目以待。
黄旭华,男,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核潜艇研究工作,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毕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是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先后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为我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曾庆存,男,1935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在前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庆存是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标志——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未来科学大奖是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有限公司发起,北京怀柔未来论坛科技发展中心协办举行的评奖活动,旨在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及台湾)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未来科学大奖设有: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由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捐赠)、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由邓锋、吴鹰、吴亚军、徐小平捐赠)、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由丁磊、江南春、马化腾、王强捐赠)三个年度奖项,获奖人于每年年底前公布。
“生命科学奖”的奖励金额为每年100万美元,“物质科学奖”的奖励金额为每年100万美元,“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的奖励金额为每年100万美元。
张亭栋、王振义获得“生命科学奖”;卢柯获得“物质科学奖”;彭实戈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癌症仍然是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威胁。在人类探索癌症治疗的过程中,张亭栋和王振义对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APL曾经是最凶险和致命的白血病之一,张亭栋和王振义的工作使APL治愈率达到90%。几千年来,三氧化二砷(ATO,俗称砒霜)曾被试用于多种不同的疾病,但其疗效一直没有得到可靠的、可重复的和公认的结论。
20世纪70年代,张亭栋及其同事的研究首次明确ATO可以治疗APL。20世纪80年代,王振义和同事们首次在病人体内证明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APL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张亭栋和王振义的工作在国际上得到了验证和推广,使ATO和ATRA成为当今全球治疗APL白血病的标准药物,拯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
奖励他开创性的发现和利用纳米孪晶结构及梯度纳米结构以实现铜金属的高强度、高韧性和高导电性。
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领域中最核心的科学问题之一。通常材料的强化均通过引入各种缺陷以阻碍位错运动来实现,但材料强度提高的同时会丧失塑性和导电性,这导致了材料领域著名的长期未能解诀的材料强度与塑性(或导电性)的倒置关系。如何克服这个矛盾,成为国际材料领域几十年以来一个重大科学难题。
卢柯及其研究团队发现了两种新型纳米结构可以提高铜金属材料的强度,而不损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导电性,在金属材料强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卢柯团队发现,在金属铜中引入高密度纳米孪晶界面,可使纯铜的强度提高一个数量级,同时保持良好的拉伸塑性和很高的电导率(与高纯无氧铜相当),获得了超高强度高导电性纳米孪晶铜。
这个发现突破了强度-导电性倒置关系并开拓了纳米金属材料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纳米孪晶强化原理已经在多种金属、合金、化合物、半导体、陶瓷和金刚石中得到验证和应用,成为具有普适性的材料强化原理。
卢柯团队还发现了金属的梯度纳米结构及其独特的强化机制。梯度纳米结构可有效抑制应变集中,实现应变非局域化,其拉伸塑性优于普通粗晶结构。具有梯度纳米结构的纯铜样品其强度较普通粗晶铜高一倍,同时拉伸塑性不变,也突破了传统强化机制的强度-塑性倒置关系, 被应用在工业界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卢柯,1965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表彰他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非线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中的开创性贡献。
彭实戈教授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非线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线性数学期望领域中作出了奠基性和开创性贡献。
彭实戈和Pardoux合作于1990年发表的文章被认为是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BSDE)的奠基性工作。这项工作开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中既有深刻的数学理论,又有在数学金融中的重要应用。彭在这个领域一直持续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
彭实戈于1992年创建了非线性Feynman-Kac公式,从而对一大类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给出了BSDE表示。
彭实戈发展了非线性数学期望的理论,这与传统的线性数学期望有本质上的不同,但相似的数学理论仍能够建立。这对风险的定义和定量有重大应用。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1994年创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民间科技奖励基金,其宗旨是通过对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进行奖励,进一步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全国每年奖励人数为50名左右。
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钟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研究员。另有30位和20位科技工作者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光华工程科技奖被誉为“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由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朱光亚和台湾实业家尹衍樑、杜俊元、陈由豪4位捐赠人捐资设立,经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由中国工程院主管、光华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管理。1996年,该奖项首届颁发,迄今已有机械、运载、信息、电子、化工、医药、卫生、工程管理等不同工程学科的304位科学家及1个团体获奖。
陈嘉庚科学奖的前身是1988年设立的陈嘉庚奖。2003年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同意,中国科学院和中国银行共同出资成立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设立陈嘉庚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分别设立6个奖项,依托中国科学院学部的6个专业学部组织评审,包括:数理科学奖(包括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包括生物学、医学、农学)、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每2年评选一次。
陈嘉庚科学奖奖励科技成果,每个奖项每次评选1项获奖成果,奖励奖金100万元人民币,同时获得金质奖章。2020年度共有5项目获奖。
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奖励个人,每个奖项每次评选1名获奖人,奖励奖金为20万元人民币。2020年度共有6人获奖。
“科学探索奖”是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等科学家,于2018年11月9日共同发起设立。腾讯基金会将投入10亿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资助该奖项。
第二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每人将在未来5年内获得腾讯基金会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据“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透露,本次获奖人名单较去年更为多元化,其中女性获奖人增至5位、35岁及以下获奖人6位(最年轻获奖者仅30岁),港澳地区首次放开申请后,亦有3位科学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