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上海正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领先”的交通强市,构建面向未来的高质量一体化交通,积极探索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能级提升、交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等领域实现突破和引领。当新模式、新技术持续涌现,人才这一关键要素,面临着一些堵点亟待打通。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交通委以“面向行业的人才工作创新发展”为主题,深入轨道交通、航运、设施养护运维等各行业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我们要当好‘红娘’,进一步联结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资源,为行业人才工作开新局、破难题、出实招,努力推进‘交通强国’战略落地。”市交通委党组书记、主任于福林表示。
“交通运输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色低碳以及智慧交通等新兴领域迫切需要高端人才。”有业内人士指出,以往,擅长理论模型的高校,在行业研究上占据了前沿高地。而如今,相关企业自身拥有实际运营所需的技术储备,高校则因为缺乏应用场景,研究成果短期内不一定能顺利落地。
政府、高校以及企业的多方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共同推进重大项目的研究和实践。上海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副教授戴磊认为,政府部门可将未来产业规划及需求更明确地提出,高校层面发挥理论技术优势,将校企合作由自发转变为长期固定,实现人才及相关研究的适配,积极引导顶尖人才扎根行业。
引进高层次人才,更要留住高层次人才。中远海运科技董事长梁岩峰在调研中提出,大多数海外或非上海籍人才都会面临个人及家庭的保障性问题,要让顶尖人才安心扎根上海,就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才可持续发展需求。
“虽然我们有一些指导性意见,但在实践层面,路径还可以更清晰些。比如优化青年人才直接落户、构建人才政策大数据中心实现人才政策精准查询、推进人才办事‘一网通办’、优化整合办事事项和流程等。”梁岩峰说。
针对企业反映的这些问题,市交通委安排专班专人推进落实。“关于优化航运人才落户和提升‘一网通办’效率问题,市交通委将对接市人社局,动态调整上海航运重点机构名单,更新《上海市航运领域紧缺人才开发目录》,争取进一步优化航运人才落户制度,提升航运人才公共服务水平。”于福林说。
831公里的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规模领跑全球。它的健康安全运营,与一线工作人员的投入密不可分。而数据显示,现有一线生产服务岗位人员将陆续在2050年前集中到达退休年龄,占从业人员队伍的80%。
“列车司机、调度员、值班员等需要轮班制工作的行车岗位人员,以及需要登高作业的触网工和劳动强度较大的线路工,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将不能适应原岗位的工作要求。”上海地铁在调研中表示。
交通行业既需要高端人才,也离不开基础型技术人才,特别是在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设施养护等基础保障方面。根据相关企业的反映,除了基础型技术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交通行业还普遍面临着实训资源与运营网络不匹配的现象。
上海地铁龙阳路实训基地现有的培训资源、基地的布局与超大路网的实际需求有差距,实训工位相对不足,培训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尤其在全自动运行培训等方面,需进一步丰富。
负责城市道路养护运维的上海城市运营集团也提出了类似的需求。“当前,我们的培训矩阵仍然较为单一,需要突破机制壁垒,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打造更为灵活多元的实训基地。比如,在我们这里拿到培训证书,是否可以在全市行业内通用,形成产业工人培训的主阵地。”
瞄准“蓝领”人才紧缺岗位,进行订单式培养,是接下来的破题思路。市交通委二级巡视员孙林骏介绍,当前,上海正在统筹业内服务资源,组建以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久事公交、申通地铁、隧道股份等成员纷纷加入。通过校企联合招生,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企业需要什么岗位的人才,学校就订单式设置专业和课程。也就是说,进了学校就等于进了企业。”
“针对统筹产业工人培训的呼声,我们也将给予指导和支持。”孙林骏表示,将通过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推动行业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市民的出行。(记者 束涵 王力)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