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5169028800

冠中生态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标签: 运营怎么自学 2023-04-28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生态环境建设主业,覆盖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土壤修复、水环境治理等自然环境修复业务,以及景观园林、市政工程、环卫保洁等人工生态环境建设业务,公司主营业务属于“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行业”。2019年2月,为将有限的政策和资金引导到对推动绿色发展最重要、最关键、最紧迫的产业上,有效服务于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政策,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印发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的通知,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园林绿化、环境基础设施等行业统筹纳入目录中,要求各地方、各部门要以目录为基础,根据各自领域、区域发展重点,出台投资、价格、金融、税收等方面政策措施,着力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8项重点工作之一,党的十九大更是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近几年,国家层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大政策、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等频频发布,地方政府关于区域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绿色矿山建设、湿地保护修复、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办法、工作通知(方案)、实施意见等,更是密集落地实施。报告期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加强生态廊道、景观视廊、通风廊道、滨水空间和城市绿道统筹布局;推动城市生态修复,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开展城市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完善城市公园体系,推进中心城区、老城区绿道网络建设,加强立体绿化,提高乡土和本地适生植物应用比例,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9%。

  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规划、投资、设计、修复、管护的全过程,对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内容、程序、重点领域等做出明确规定。报告期内,湖北省、安徽省、甘肃省、青海省、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份、自治区纷纷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具体实施意见。根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23年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增加20亿元,主要支持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中央财政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安排172亿元,推动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继续支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综上,一方面,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予以了高度重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政策红利对于行业发展仍将带来持续性的机会;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减,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机制和路径在逐步明确,参与热情在提升,有利于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行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行业良性循环。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开始快速发展,1996年和1998年出台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要求高速公路施工必须进行边坡修复,植被恢复行业市场随之开始诞生。随后,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多样,且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环境的破坏与污染扩大了生态修复市场需求,促使行业快速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行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整个行业呈现了以下发展特点和趋势:

  在园林绿化行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传统的园林绿化公司纷纷寻求业务突破和转型,业务结构明显转向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部分地产园林、市政园林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等均出现向生态修复转型的情况。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愈加重视,十三五、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强调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高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在政策助推下,未来生态环境治理行业发展空间广阔,也将吸引传统园林绿化企业向这一领域转型。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城市环境建设已经从外在的形象整洁美观等,转向城市生态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的保护、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除了为应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政府也加大对城市环境生态的修复力度,越来越多的城市大型综合生态治理项目随之出现。在大型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涉及的修复场景区域多样、专业水平要求更高,要求企业能够有针对性的系统筹划,定制化的设计整体修复方案。因此,企业不仅能面对单个专业的生态修复项目,也需具备综合性生态修复方案解决能力。

  公司所处生态修复整体行业内集中度较低,小规模企业偏多。随着生态修复行业的发展,在行业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行业内优胜劣汰效应逐渐显现。技术水平、项目经验和项目承接能力等门槛必然使得部分小企业在竞争中逐渐被市场淘汰,同时也减少行业内依靠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情形,市场也会逐渐规范。而具有实力的企业则凭借其较强的资金规模、技术实力、跨地区经营能力等优势获得较多业务项目,具有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行业集中度将会逐渐提升。而随着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整个市场近年来呈现了资金驱动、治理市场化模式、央企及地方国企纷纷高姿态进入的特点,对业内企业带来了挑战和竞争。

  2020年9月,习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中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1年2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标志着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当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2年度和2023年的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双碳”背景下,作为全球公认的经济、环保的固碳减排措施,林业碳汇不仅能帮助控排企业实现低成本履约,也能促进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行业内企业可以通过森林保护、湿地管理、荒漠化治理、造林和更新造林、森林经营管理、采伐林产品管理等林业经营管理活动,来稳定和增加碳汇量,从而参与碳汇权益交易。

  此外,近两年尽快重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涨。CCER交易市场是强制碳市场的有益补充,是推动碳市场深化发展、实现低成本减排的重要工具,也是助力国家和企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市场机制,一旦这一重要交易市场重启,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行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模式和机遇。

  公司自成立以来深耕生态修复领域,依托特有的理论体系、核心技术优势、全场景和跨区域的项目承接和管理能力以及全要素、全过程产业链优势,在行业内持续发展并获得客户、主管部门及同行企业的广泛认同,树立了“冠中生态”的良好品牌形象。

  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内植被恢复技术的领航者,也是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省级工法等的制定者和推广者。2018年公司作为第一主编单位主持编写的国内本行业标准《边坡喷播绿化工程技术标准》(编号为CJJ/T292-2018),已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告自2019年4月1日起颁布实施。此外,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主编、参编的青岛市地方标准有2项,完成的省级工法有7项,制订备案的企业标准有4项。公司还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叁级”、“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甲级、“青岛市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服务许可证”二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证书”丙级等资质,确保公司在项目承揽时保持一定竞争优势。

  公司凭借良好的研发能力、企业信誉和项目质量,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山东省生态环保产业百强企业”、“青岛市民营领军标杆企业”、“青岛市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企业”、“山东创新型民营企业”等,公司的技术和研发课题还荣获了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三等奖、青岛市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山东省林业科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入选列入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国家创新联盟自筹研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以及青岛市科技惠民示范专项项目等等。公司实施的项目荣获艾景奖“全国风景园林工程项目”银奖、“山东省园林绿化示范工程奖”、“山东省园林绿化优质工程奖”、“山东省精细养护示范绿地”、“青岛市园林绿化精品工程”、“青岛市园林绿化工程标准化示范工地”、“铜陵市城市绿化提升优秀工程”等荣誉,且部分优秀项目多次获得部委和地方政府等各级领导的观摩和学习,被央视及地方媒体多次正面报道等等。此外,公司还积极参加行业协会组织并担任中国公园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公园协会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理事单位、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生态保护修复分会副理事长单位、青岛市林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等,积极推动行业内先进技术和典型案例的分享和交流,推广行业标准的执行,促进行业规范高质量发展。

  公司一直专注于环境复杂、技术难度较高的植被恢复业务,结合各地气候类型和地质条件进行创新性研发,积累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领域的核心技术。公司自主研发形成独特的团粒喷播植被恢复技术和优粒土壤制备工艺,可以实现其植被恢复与生态功能重建,达到修复区域内的新建植物群落与原生植被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人工痕迹极少,解决了传统的、常规的绿化修复技术方法适用的修复范围小和修复效果有限的难题。在已有的技术成果基础上,公司也不断推动技术的持续创新,结合实践应用对已有技术、工艺、设备进行进一步升级研发。

  由于修复技术路线不同,与同行业公司相比公司经营模式中增加原材料生产加工和关键设备定制组装环节,即公司从事生态修复业务所采用的优粒土壤材料为自行配比并生产制备,生态修复作业关键设备——喷播机和土壤团粒发生器等由公司自己设计、委托加工、装配与维修等。公司建立的独特完整的一体化业务链条,业务经营上各主体职能分明,也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效率和成本优势。

  公司聚焦生态环境建设主业,覆盖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土壤修复、水环境治理等自然环境生态修复业务,以及景观园林、市政工程、环卫保洁等人工环境生态建设业务,属于“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行业”。历经多年的行业深耕和研发积累,公司已成为集投融资、技术咨询服务与研发、关键材料生产、关键装备研制、项目勘查设计、施工与运营管护以及生态产品开发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全产业链生态修复企业。

  自然环境生态修复为公司的主导业务,秉承“为环境服务”的理念,使待修复区域恢复或具备自然环境应有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结构,并能持续健康演替发展。该业务依托公司独特的生态修复系列技术(如团粒喷播植被恢复技术和优粒土壤制备工艺等)展开,业务覆盖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道路边坡等基础设施修建区生态修复,及部分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综合整治,河流、湖泊与湿地修复,污染场地治理等。尤其是针对土壤瘠薄或者根本没有土壤(如裸岩边坡)、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风沙大、气温低、无霜期短等立地条件特别恶劣的待修复区域,公司可以实现快速、规模化造林,且修复区域内的新建植物群落与原生植被呈现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人工痕迹极少,解决了传统的、常规的绿化技术手段适用修复范围小和修复效果差的难题。公司近年来通过土壤改良、植物配置和工艺与装备等方面的持续创新提升,不断拓展技术应用场景,发力细分市场,形成了几大优势拳头业务即高寒高海拔区域、湿陷性黄土区域、各种岩质矿山、污染严重矿山和尾矿坝以及人工(无人)岛礁等的生态修复。报告期内,公司实施的上述典型项目主要有淄博四宝山区域生态建设综合治理项目—水体生态修复项目、乐平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建水县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勘查设计施工总承包、民和祁连山600720)水泥有限公司二北沟石灰石矿矿山边坡喷播项目、东平县九女泉关停矿山生态修复总承包项目团粒喷播工程、秦岭北麓华州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原华州区陕西文金栗峪矿业有限公司历史遗留矿山)施工(一标段)等。

  公司的人工环境生态建设业务包括景观园林、市政工程、环卫保洁等,是公司在聚焦生态修复核心业务的基础上,为增强盈利能力对业务领域的战略拓展。其中,环卫保洁业务主要是对包括市政道路、广场、河道、公厕等公共区域进行环境卫生管理,具体服务内容包括垃圾的分类、收集、清扫清运和处置、绿化带养护、公共厕所维护,以及重大活动环卫保障等。该类型业务在公司业务中占比不大,但规模和回款相对稳定。报告期内公司实施的上述典型项目主要有2022年市南区公园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品质提升项目、市北区浮山防火通道(绿道)改造提升、青岛市市级公园拆墙透绿项目等等。

  公司以技术拓展应用促进产业链条延长,以引进专业团队促进业务板块拓展,报告期内土壤环境监测、育苗销售、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设计方案编制业务等落地了小批量订单,为公司贡献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主要经营模式可分为业务承接、项目组织与设计、原材料和分包采购及机械租赁、人工土壤的生产、项目施工、项目结算与收款等主要阶段。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早期业务模式以专业承接植被恢复分包业务为主,随着技术日渐成熟、经验日趋丰富和行业内影响力逐步扩大,开始承接复杂、大型生态修复项目。随着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强化国土空间源头保护和用途管制摆到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国土空间规划的提出以及规划“多规合一”改革逐步纳入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范畴。因此,近年来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关联度越来越高,生态修复的实施范围和对象也越来越广,项目规模、体量的提升带来行业内商业模式的转变。这种情况下,公司近年来开始积极以PPP、EPC等模式承接并展开项目建设,以期成为能为客户提供多层次、一揽子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今后,公司会以专业分包和EPC模式为主,同时会综合考虑资金情况、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以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PPP、EPC+F、EOD等更复杂模式承揽体量更大的综合性生态修复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实施了立足青岛本地、深耕山东区域、布局全国市场的市场开发战略,新签多个亿元规模以上大型EPC项目,前期跟进的重点区域市场持续贡献大订单,业务态势呈现了以点带面、项目联动的特点。公司全年新签订合同金额合计8亿元,同期增长27.19%,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5,334.96万元,较同期增长12.77%。报告期内,公司的业绩驱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政策和市场因素

  近年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持续加大对环境治理的力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国家层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大政策、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等频频发布实施:2018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开展全国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保护天然林,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印发《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的通知,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园林绿化等行业统筹纳入目录中;202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发布《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求到2035年,通过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国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6%……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湿地保护率提高到60%;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640万公顷,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碳减排扎实推进,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增强,“城市病”问题缓解,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2022年5月,财政部发布《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支持提升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碳汇能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保护天然林,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支持森林资源管护和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加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强化湿地保护修复等。同时,地方政府关于区域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绿色矿山建设、湿地保护修复、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办法、工作通知(方案)、实施意见等,更是密集落地实施。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的投入持续保持较高强度,全国财政生态环保投入从2013年的1,41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210亿元,复合增长率近50%,其中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生态环保资金就达4,374亿元,财政部还创新了财政管理手段,通过国家绿色发展基金、

  公司坚持“严格把关、科学管理,客户至上、创造精品”的质量方针,逐步完善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致力于为国家、社会提供更好的生态修复产品与服务。通过不断完善质量管控体系、加强质量保障措施,公司项目质量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可,公司实施的大理和荡生态修复点让曾经的废弃矿山成为了新兴的婚纱摄影地,青岛市市北区浮山防火通道(绿道)改造提升项目让浮山森林公园6.1公里绿道及近万平米大草坪成为网红打卡地;浮山(绿道)改造提升项目、云南建水矿山修复项目以及海城废弃矿山修复项目等,分获当地政府公司感谢信表扬、当地媒体点赞报道等。报告期内,公司新签项目合同总金额8亿元,其中大型EPC项目类型覆盖矿山、裸岩山体、城市公园景观、城乡道路、水环境等综合环境治理,为公司类型多样的大体量项目的规模化技术应用、多种技术高效协同和项目现场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市场开发战略方面,公司践行已制定的2022年经营计划,立足青岛本地,深耕山东区域,布局全国市场。报告期内,包括近1.50亿元的青岛市市北区浮山防火通道(绿道)改造提升项目,青岛地区中标项目金额超过2.3亿元;淄博区域陆续中标包括3.19亿元的高青县城乡绿道网项目、1.17亿元的淄博高新区四宝山区域生态建设综合治理项目-水体生态修复项目等大型EPC项目,突破重点区域市场及大型项目的实施有望以点带面,以项目带动市场,打造可持续的市场增长点。同时,报告期内公司土壤环境监测、室内乡土树种育苗销售、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设计方案编制业务等都落地了小批量订单,为公司贡献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大订单和新业务储备满足了公司可持续性经营发展的需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未发生因核心管理团队或关键技术人员离职、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特许经营权丧失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形。

  公司管理团队具备多年从业经历,行业经验丰富,对植被恢复和环境生态性治理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充分理解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生态修复的核心内涵与指标体系。同时,基于丰富的项目实践以及地球物质循环与原生演替逻辑,公司形成了自己一套特色的“冠中生态学”创新生态修复理论体系,并将其应用到生态修复的工作实践中。

  “冠中生态学”的正式名称是“生态修复工程学”。公司以这种创新的理论指导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深刻把握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植物特性、工艺技术和治理路径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与机理:公司在国内较早提出通过规模化的播种造林来营造“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修复方式,修复过程中遵循原生演替底层逻辑,构建生物体(主要是植物)在目标区域自然环境下发生、发育、发展的无机条件(土壤、水、大气、温度等),是我们技术路线的根本;公司提出应该更多站在植物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自然环境,不应该仅仅从人的角度来建设环境;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的“生产者”,而人类是生物链条上的“消费者”,是目前大多数环境问题的“制造者”,要修复生态,首要目标是实现植被恢复,而如何保持土壤不流失,是实现植被恢复的关键。公司倡导要建立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来指导生态修复实践,在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规划设计阶段,就应把环境安全、功能、结构、效果、价值等问题目标化、指标化。

  “冠中生态学”不仅是一种生态修复的理论和应用技术集成,也是一种环境保护、企业和社会管理的思想认识,公司将其应用到企业管理上,制定了“真叶计划”和“顶端优势计划”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即公司为员工建立发展通道和激励机制,促成其发展成“真叶”,让形成“顶端优势”的员工发挥带动作用,推动企业这个有机体有序和快速发展。公司用“冠中生态学”定义了自身与社会、客户、供应商的关系,即各方是行业生态圈内共生、互生、再生的合作伙伴与“生命共同体”,在共赢的前提下追求“共同成长”。公司用“冠中生态学”的理念构建企业文化,即环境条件决定生命形式,倡导员工自信、自省的诚实奋进精神,鼓励大家以冠中生态为沃土,协作高效、互为养分,最终实现企业和个人的社会价值,并能够共同成长。公司还以此指导制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构建公司健康成长的条件和驱动机制。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从事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技术理论体系和技术路线。公司拥有独特的优粒土壤制备、团粒喷播工艺、专用喷播机械装备,并进一步研发了水土流失治理、防沙治沙和污染土壤治理等多个场景的应用技术,尤其是在特殊复杂的区域,行业内其他企业或通用技术少有或难以覆盖实施的如高盐(高碱、酸性)尾矿堆场、高寒高海拔地区、干旱少雨地区、热带岛礁地区、高陡裸岩边坡、湿陷性黄土边坡、海河岸(坝)治理等区域都已成功得到应用。公司近年来持续保持了一定强度的研发投入,拥有的生态修复系列技术相较普通的制成品类技术、工程措施类技术、客土喷播类技术修复效果更好、修复效率更高,可延展迭代能力强,产业化应用比较迅速。

  公司以技术拓展应用促进产业链条延长,正逐步形成集投融资、技术咨询服务与研发、关键材料生产、关键装备研制、项目勘查设计、施工与运营管护以及生态产品开发销售为一体的全要素、全过程产业链条。与行业内企业相比,公司是业内少数具备材料加工与生产和装备研制环节的生态修复企业,这一独特的业务环节来源于公司独特的生态修复技术路线,构成了一体化业务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公司核心技术在实践应用时具有效果优势和成本优势的重要保证。

  公司一直高度重视日常管理的信息化建设,2013年起通过OA系统管理信息平台进行业务流程整合,2019年引入ERP实施“大数据+物联网”的全面信息化战略五年计划,并设立了信息运营部专门推进。公司以日报系统为切入点,以项目管理为中心,以建立全面业务流程系统为着力点,逐步推进了公司的成本预结算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物料管理、仓储管理、人事管理、智能物联网管理、项目计划管理等系统模块建立并完善,实现了数据多级联动和对接。公司还建立了无人机勘察测绘系统,大幅提升了项目区域的勘察测绘效率与准确性,同时降低了勘测成本;公司自主研发了市场招标信息数据自动抓取平台,大幅提升市场信息的收集效率;公司通过对喷播机等作业设备、车辆、人工气候室、办公楼等增设传感和监测系统,实现物物相连和远程控制。各项基础工作的数据化和信息化,使公司业务和管理数据能实时上传下达,为公司项目精细化管理、铸造精品工程提供了条件,为公司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精度提供了保障。

  全气候、全场景的承接能力是行业内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公司自设立至本报告期末,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实施了五百多个生态修复项目,覆盖全国所有五个气候带类型,跨区域项目实施经验丰富。经过多年发展公司也积累了专业的人员团队,并且建立了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体系,尤其是“大数据+物联网”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保证公司行政管理、项目研发、工程施工与运营管护等环节顺利有序进行,有效提高了公司的精细化管理能力、跨区域施工能力及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公司目前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叁级”、“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甲级、“青岛市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服务许可证”二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证书”丙级等资质,这些资质以及丰富的项目经验,为公司取得大型项目以及围绕全产业链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生态修复一揽子服务提供了基础保证。

  2022年,时值党和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也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的第一年。但这一年也是俄乌冲突、中美贸易摩擦、美联储轮番加息等各种突发事件叠加的一年,经济下行的压力和复杂的局面给市场带来各种冲击考验和不确定性。针对公司而言,复杂形势带来的项目停工、物流配送困难和采购、分包成本加大等负面影响尤为严重。对此,公司全员上下坚守“为地球播种未来,让大地重披绿衣”的初心使命,深耕生态修复领域不动摇,新方式、新思路下市场订单迈上了新台阶,“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管理提升,科研成果和企业形象等皆有进步和提升,冠中生态正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2022年,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5,334.96万元,较同期增长12.7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23.46万元,较同期下降28.02%。全年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如下:

  2022年,公司根据年初制定的全年经营计划,实施了立足青岛本地、深耕山东区域、布局全国市场的市场开发战略。报告期内,公司新签1.5亿元青岛市市北区浮山防火通道(绿道)改造提升项目、3.19亿元高青县城乡绿道网项目、1.17亿元淄博高新区四宝山区域生态建设综合治理项目-水体生态修复项目等大型EPC项目,前期跟进的重点区域市场持续贡献大订单,业务态势呈现了以点带面、项目联动的特点。报告期内,公司新签订合同金额合计8亿元,同期增长27.19%,业务储备可持续性相应增强,为公司后续收入和利润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公司一直秉承“成为世界一流的生态修复专业化公司”的发展愿景,努力参与“双碳”工作建设,致力于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综合解决方案的行业领头者,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不断努力。报告期内,公司聚焦生态环境建设主业,覆盖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土壤修复、水环境治理等自然环境生态修复业务,以及景观园林、市政工程、环卫保洁等人工环境生态建设业务。此外,公司以技术拓展应用促进产业链条延长,以引进专业团队促进业务板块拓展。报告期内土壤环境监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业务板块新签订单141.76万元,工厂化乡土树种育苗项目完成中试并落地新订单“乡土树种苗木繁育技术推广项目”178.6万元,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设计方案编制业务实现订单92万元。各业务纷纷落地订单为公司贡献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022年,公司在原有项目管理责任制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工程总监负责制,同时强化了目标责任制。工程总监负责制即在工程中心设工程总监3名,在总经理统一领导下,代表公司严格、严肃执行工程项目的管理任务。报告期内,公司工程总监以分管的工程项目为单元,对项目的计划审批、施工管理、监督检查、调度协调、人员考评等履行管理权,并承担相应管理责任。目标责任制则结合计划制定、执行落实和风险防范,将项目经理的考核同项目产值、工期、回款、成本、费用、质量、安全、毛利率、文明施工、供应商管理以及工艺提升和流程创新等挂钩,设定目标值和权重并推进执行落实。

  正是得益于全面责任制和精细化的项目管理,报告期内公司大任河综合整治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2016年棚改零星地块绿化项目、即墨环秀湖综合整治二期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分获青岛市2022年度“园林优质工程”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蓝鳌路两侧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和青岛西海岸新区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分获山东省2022年度“园林优质工程”二等奖和三等奖,公司市北区山头公园整治项目、市南区公园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品质提升项目、青岛市市级公园拆墙透绿项目施工和市北区浮山防火通道(绿道)改造提升项目获评青岛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标准化示范工地。报告期内,公司凭借技术创新、品牌特色以及项目品质等优势还荣获了2022年度首批“青岛林品”十佳品牌,被评为“山东省生态环保产业百强企业”。

  截至2022年末,公司的全面信息化战略五年计划已实施了三年,期间公司以日报系统为切入点,以项目管理为中心,以建立全面业务流程系统为着力点,逐步推进了公司的成本预结算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物料管理、仓储管理、人事管理、智能物联网管理、项目计划管理等系统模块建立并完善。基于全员日报的信息化模块系统与公司业务深度融合,确保逻辑一致的业务流程管控,通过将公司各层面业务数据汇聚到统一的数据平台,满足了公司资源信息化需求,各业务和后勤岗位可以根据授权和端口灵活调用各类数据、资料,有力支持了公司的差异、精准及计划管理。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办公数据、设备数据、项目数据、环境信息的采集工作,增强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人员力量,重点打造了“数字化办公平台”和“物联网信息平台”。其中“数字化办公平台”通过整合部分系统模块,强化了项目计划管理和周报评价功能,即将项目人员基础信息、考勤和项目预算、施工计划、施工日报、结算、付款、报销等数据进行整理与取值,最终按周生成评价报告,有利于公司层面的计划管理、决策效率和精度;“物联网信息平台”在前期实现对设备远程监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对办公楼空调系统、制水系统、太阳能系统、灯光系统、外遮阳系统的物联和远程控制,为公司“零碳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和工厂化育苗项目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基础支持。

  报告期内,公司转变了研发管理方式,推进了研发机制改革,即在研发中心内部成立了独立自主的课题组,通过组织创新和激励制度,鼓励研发人员发挥“能动性”和“专业性”,围绕市场拓展和项目实施搞研发,倡导“领任务”、“立指标”、“保工期”、“申奖项”,坚决杜绝“大锅饭”和“低水平”。报告期内,公司在自然环境修复和人工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在研项目22项,重点推进的包括砂岩类边坡的滑坡机理及生态化防治技术研究、黄河下游流域盐碱化治理及生态功能提升技术研究、零碳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城市公园绿地体检与生态价值评估技术和生态修复用土壤基质配比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其中,“城市公园绿地体检与生态价值评估”项目和“零碳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2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项目编号分别为2022-K-027、2022-K-127),后者还被列为青岛市科技惠民示范专项项目。公司注重研发平台建设和人才平台搭建,报告期内获批了“青岛市植被恢复与环境生态治理重点实验室”和“青岛市生态修复技术服务创新中心”;获批的2022年山东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可以设立“博新岗位”,助力企业“双一流”高校博士毕业生的招收。这些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公司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此外,公司一些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也频频获奖,荣获了“2022一带一路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及产品推荐目录”、“2022年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受损边坡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被授予“青岛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贰等奖)”和“2022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叁等奖)”,“新型人工土壤基质加工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被授予2022年度青岛市林学会绿化科学技术奖(绿化科技进步奖壹等奖)等等。

  报告期内,公司取得5项独立申请的专利授权,其中1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并且新增受理专利21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累计有效专利44项,累计拥有软件著作权7项。公司的知识产权工作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认可,也获评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公司倡导自主研发创新,也注重围绕市场和行业前沿进行产学研合作,并积极参与行业工法与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报告期内,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1名,与中国公园协会联合开展了城市公园绿地体检与生态价值评估技术研究;公司的“强—全风化砂岩类边坡喷播绿化施工工法”被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为省级工程建设工法;在中国公园协会进行了《边坡喷播绿化工程设计规范》、《边坡喷播绿化工程施工技术规程》和《边坡喷播绿化工程验收标准》三个团体标准的立项,截至报告期末标准正在编制中。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公司将继续围绕“成为世界一流生态修复专业化企业”的发展愿景,以“为地球播种未来,让大地重披绿衣”为公司使命,坚持诚实奋进、协作高效、社会价值、共同成长的核心价值观,以基于数据的管理提升为工作抓手,以市场开发和科研创新为两个基本点,促成公司形成集投融资、技术咨询服务与研发、关键材料生产、关键装备研制、项目勘查设计、施工与运营管护以及生态产品开发销售为一体的全要素、全过程产业链条,最终成为为客户提供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综合解决方案的行业领头企业。

  未来几年内,公司将完成“生态修复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继续巩固和稳步提升生态修复业务的整体研发水平、装备工艺水平和施工能力,一方面通过拓展成熟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推动生态修复市场的成熟与应用场景细分,另一方面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研发始终保持公司在领域内的技术带头地位,通过新技术的市场化来提高公司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保持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公司将逐步把ESG理念导入日常管理和业务经营中,一方面树立精品工程意识——高质量实施好生态修复项目、恢复受损区域绿色植被,就是改善生态环境、贡献碳汇力量,另一方面把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规范治理落实到企业决策、业务模式、人才培养、供应商管理乃至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公司还将建立ESG信息披露机制,促进与利益相关方沟通,推动公司可持续经营和发展。

  公司将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在夯实生态修复固有主业的同时,把土壤监测和土壤修复板块尽快做起规模,工厂化育苗项目尽快实现中试和规模化落地生产,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公司也将在水污染治理、垃圾处置等相关领域拓展新的业务。

  2023年,公司在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上要实现“三个突破”、“三个加强”、“二个构建”和“一个打造”,即在计划管理、专业能力建设和成本意识提升上谋求新突破,持续加强评价体系建设、研发创新质效提升及数据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同时要构建完善的供应商和物流管理系统,打造一个共赢的市场生态圈,全年经营计划如下:

  公司近两年一直在强化计划管理工作。2022年公司重点强调项目的“计划制定”和“执行落实”,其中“计划制定”包括明确项目人员组成、清单标准化、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成本预算、采购计划、供应商需求、资金计划等内容,对计划制定阶段的工作要求做到“专业性”和“严肃性”,对“执行落实”阶段强调项目人员的要求项目部成员具有“能动性”和“执行效率”。2023年的计划管理要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将计划管理覆盖到公司所有层面,要求公司全员具有工作计划意识,注重计划落地,要在公司形成“制定计划就必须完成”的工作氛围;二是项目计划制定后必须坚决执行,重点是围绕周计划的周报评价展开具体工作。专业能力建设的突破要求每位员工提升岗位业务水平,体现责任担当,用数据用能力说话。成本意识提升突破,即要求每位员工包括项目和管理人员都要有成本意识,在具体工作中要时刻考虑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的关系。

  2023年,公司的经营管理还将实现“三个加强”,即加强“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要着重推行事后评价机制;加强研发创新质效提升,要坚持和发扬公司的主业特色,牢固树立产品意识,做出真正有价值的原创成果;加强数据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让信息管理这个工具进一步发挥促进作用,为公司发展提供良性数据支撑。

  2023年,公司在市场开发方面的工作整体把握一个稳中求进的节奏,跟政策走,抓大项目。稳中求进即订单要注重质量,做好客户信用评估,把握回款节奏、控制风险,同时要紧贴国家关于生态修复的各纲领、规划性文件,以及十四五期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等的分布区域,通过跟进亿元量级大项目来谋求量的突破。

  公司全年整个市场布局还是立足地缘优势,重点深耕青岛市场,持续布局全国市场。2023年是青岛市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因此针对青岛市场深耕的重点是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列入市级重点推进的项目,此外要发挥公司近些年在山头公园综合整治方面的优势和经验,跟进山头公园提升、郊野公园和城市绿道建设等项目;省内市场则继续发力淄博、烟台、泰安等重点区域,通过依托合作单位,争取在土地整理类项目有所突破;省外市场要在云南、山西、陕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区域继续实施市场人员驻地化,与当地政府和优势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年度内拟在重点区域云南、江西等实现订单精准落地。

  2023年及以后,公司将着手整合打造一个市场生态圈,即把公司产业链条上的合作方和潜在参与方,包括政府、协会、股东、同行、勘察设计单位、科研院所、供应商和分包商等等作为一个生态圈,圈内各主体之间是一个共生、互生、再生的关系,每个主体都有可能是彼此市场订单的贡献者。公司通过营造内部市场氛围,扩大外部朋友圈,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2022年,公司的研发工作取得了多项成果,新的一年,公司将加强以课题组为单位的研发管理模式,给予充分管理权限和激励机制;在研发中心新设实验室管理部门,负责青岛区域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规范运行,为各课题组做好各项实验服务,以保障研发项目的顺利开展;推行研发人员全员日报制,实现研发数据和结果的及时收集与实时传送,提高沟通和管理效率;依托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青岛市重点实验室、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和省市科技项目;依托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人才平台,通过和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积极引进博士和博士后等高水平科技人才。

  2023年,公司科研投入将继续保持一定强度,重点围绕零碳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生态受损区域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标准体系研究、城市公园绿地体检与生态价值评估技术等项目,着重加大高质量专利、标准、科研论文等成果产出,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及推广工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将公司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向市场,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生态修复行业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

  2022年,公司重新定义了供应商关系,即强调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甚至把供应商当做企业内部的一个机构来看待,把供应商的支持力度看成公司的成本竞争力。2023年,公司进一步把供应商纳入公司的市场生态圈,年内公司的采购和供应商管理将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结合信息化管理工具快速构建供应商管理系统,具体包括合格供应商库的动态管理(黑白名单机制)、询价和报价管理、采购/分包价格库管理、订单式采购和合同签订管理、资金计划和结算管理等等;二是进一步明确采购职能与分工,即充实采购部人员,回收项目和平度子公司的部分采购权限,扩大集采范围和品类;三是加强需求部门、采购部、供应商管理部和法务部对供应商的联动管理,建立争议快速协调处理机制;四是进一步梳理采购流程,增强阳光采购透明度;五是对入库供应商建立常态评价机制,对常年合作的优质供应商在合同签订、款项支付等方面予以优待。

  公司项目管理、成本核算、市场开发和科研创新等岗位,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和实践积累。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对于专业人员的需求也与日俱增。2023年,公司将进一步理顺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落实“真叶计划”和“顶端优势计划”,为员工成长发展创造更多条件,包括利用公司具有的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和职称自主评审资格等为员工技能、职称申请升级提供平台支持,深化和完善员工职级体系,增加专业培训深度和频次等等。公司还将进一步完善薪酬和激励机制,在适当的时候探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等长效激励措施等。

  公司的客户多为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或下属的国有性质主体。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一方面直接影响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和财政付款安排,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商业投资活动等方面的投资力度,从而对公司所处的行业经营和发展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如果未来宏观财政政策趋于紧缩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不足,从而可能出现投资规模缩减、建设期延长或回款效率下降等不利情况,进而影响公司的业务拓展和项目回款效率,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对此,公司将积极优化订单获取模式,市场开拓把握稳中求进的节奏,做好客户信用评估,把握回款节奏、控制风险;同时优化客户结构,跟热点走,通过跟进亿元量级大项目来烫平经济波动和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系统风险。此外,公司严把项目质量,致力于打造精品工程,以质量来增加客户粘性,确保订单的稳定性。

  公司所处行业对于人才的复合性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和实践积累。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对于专业研发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近年来,公司也增加了人员引进力度,建立了完备的员工薪酬和激励制度,并着力培养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目前公司的人才储备尚且可以满足业务需求,但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未来可能会形成一定的人才缺口。

  对此,公司将多渠道拓宽人才引进机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应届毕业生采取“以师带徒”、“班主任制度”的培养机制,开展团队熔炼、文化学习、业务知识集训、一线岗位历练等培训,采取学习积分制度进行考评。针对管理层开启以“backup后备储备计划”,以外部培养资源为主,通过线上课程自学、案例学习、对外交流等一系列方式提升管理能力和管理技巧,促使员工形成“顶端优势”。公司还通过入选的2022年度山东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设立生态修复技术“博新岗位”,结合公司未来研发方向和技术创新需要,重点挖掘和培养从事生态修复的研发人才。

  公司存货及合同资产主要为建造合同形成的已完工未结算资产。由于公司主要客户多为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或下属的国有性质主体,可能存在因工程变更、履行审批程序耗时长等原因导致不能按照合同约定验收、竣工结算滞后的情况。随公司业务规模扩大,相应建造合同形成的已完工未结算资产也有所增加,如果未来因客户财务状况不佳或工程项目出现重大变化等原因导致无法按期结算,则可能出现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资产减值损失的风险,对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因政策变化或业主方不按合同约定节点进行验收、结算可能导致的存货跌价及合同资产减值风险,公司将加强项目经理的责任考核,把项目及时结算和进度回款作为奖金发放的重要标准,努力提高存货和合同资产周转率,降低存货跌价和合同资产减值风险。同时,公司对客户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并动态跟踪客户的结算、付款等进度,针对违约情况及时调整客户信用等级,并采取措施防范、降低潜在的减值风险。

  受到所从事的行业及业务特点的影响,公司的工程结算和客户回款通常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同时,公司根据谨慎性原则,将存货及合同资产中已竣工并实际交付但未结算的建造合同资产由存货及合同资产转入应收账款核算。因此公司应收账款在资产结构中的比重相对较高。

  报告期内公司客户多为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或下属的国有性质主体,信誉良好,通常拥有专项财政资金或自有资金为付款提供保证,但若客户不能按时付款或客户财务状况出现重大变化,则公司应收账款可能产生坏账风险,从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针对应收账款可能发生的坏账风险,公司将持续加大应收账款收款力度,尤其是春节、中秋节、年末三个大的收款节点进行突击清收,针对短期应收账款采取拜访、谈判、寄发催款函等方式催收,针对账龄较长、回收难度较大的应收账款则采取提高催收奖励、清欠办公室专项催收以及法律诉讼清收等多种手段重点催收。

  公司各工程项目受项目类型、项目规模、项目工期、项目结算方式、项目施工难度、发包方对项目建成效果的要求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具有其独特性,属于“定制型”产品;此外,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区域的市场开发策略也会不尽相同,都会导致不同项目的毛利率水平存在差异,公司综合毛利率也存在一定波动。若公司不能持续加强成本控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或者未来出现市场竞争加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行业景气度下降、公司技术研发实力停滞不前及项目招标价格发生不利变化等情况,将可能导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出现波动的风险。

  对此,公司在市场开拓过程中合理平衡订单获取与项目毛利、回款节奏的关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继续推进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加强采购管理,力争实现降本增效。公司还将贴近市场搞研发,通过技术革新提升产品附加值。此外,公司也会围绕主业拓展产业链条,加大对高毛利土壤监测与调查和设计方案编制等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等,来提升综合毛利。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