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介自身的发展历史来看,新闻编辑工作是伴随着第一张报纸的问世而开始的。进入近、现代之后,媒介家族添丁进口,除了原有的报纸、杂志,还产生了广播、电视,近年又有了互联网的加盟。新闻编辑工作的范围亦随之扩展,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社会的发展使得新闻编辑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那么,什么是新闻编辑?笔者认为:新闻编辑属于按传播内容划分的编辑工作门类,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为有序地传播新闻信息、实现预期的传播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专业工作的总称。
这既是对新闻编辑概念的界定,也是各种媒介新闻编辑的共性。它包括这样几层含义,其一,遵循共同的规律和工作原则。包括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以及发挥新闻传播的舆论导向原则;其二,编辑活动贯穿于新闻传播的全过程。从媒介策划和组织报道、选择和加工稿件,到设计版面或编排节目和收集反馈,都属于编辑工作范畴。因而对于新闻传播的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三,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来自不同渠道的新闻稿件进行筛选、加工、配置和组合,这同新闻记者的以社会的现实生活为工作对象判然有别。其四,工作对象的创造性。这是由第三点决定的。编辑以别人的稿件为工作对象,但不是简单的“来料加工”,而是需要殚精竭虑的“再创造”过程。以上四点可视为新闻编辑的内涵。而新闻编辑专业人员,则是新闻编辑工作的主体或新闻编辑共性的体现者。
如果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参照上述新闻编辑概念的内涵对新闻编辑进行一番考察,就会发现,新闻编辑无一例外处于信息传播的枢纽位置。他们沟通传播的两极,是不可忽视的强大中介。新闻编辑的中介作用是传播环节中任何人都不可取代的,因而它是新闻编辑独具的、重要的特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的运作方式从过去的“记者中心制”转变为“编辑中心制”,则是现阶段媒体编辑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的不可替代性的有力佐证。新闻实践也逐渐证明,实行“编辑中心制”有利于媒体整体形象的塑造,有利于媒体形成鲜明的风格,有利于克服新闻报道的盲目、散乱和平庸,提高新闻报道的前瞻性和有序性,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媒介的受众群体,有利于增强媒介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既然编辑在当今媒体中处于如此重要的位置,那么,对新闻编辑的中介特质做一番理性探析而不是仅仅从表面上做一些泛泛的描述,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所谓特质,即其特有的性质或品质。笔者将新闻编辑的中介特质的具体表现归纳为四个方面:传媒的策划者;信源的输入者;信息的把关者;反馈的接纳者。
假如没有编辑,就没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没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世界,对生活在当代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编辑与传媒如影随形,须臾不可分离。媒介与编辑孰先孰后?答案是肯定的:媒介是编辑孕育、策划出来的实体。而传媒策划的集中表现就在于媒体的编辑方针的制定。
制定编辑方针的任务是由编辑承担的。编辑是一个整体概念。它不仅指担负着各项日常工作的普通编辑,也包括传媒的总编辑、部主任、节目主持人等。他们共同组成了媒体的编辑部。编辑部既是媒体的策划、调度和指挥中心,也是联系社会与传媒的桥梁。传播媒介是开放性系统,与社会无时无刻不在交换着信息。编辑作为受众与传媒的中介,对向受众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方式具有选择和决策的权利和职责。也就是说,如何号准社会的脉搏,寻找社会与传媒的结合点,对媒介进行策划和定位,以及报道的组织、版面的安排、节目的编排,编辑部责无旁贷。而传媒策划的集中表现为编辑方针的制定。
编辑方针是传媒的大政方针,是对传媒的内容和形式的总体设计。任何一个媒体从创办之日起,都必须有明确的编辑方针。编辑方针是传媒定位的集中表现。有什么样的编辑方针,就决定了传媒以什么样的面孔出现在受众面前。因此,传媒有了别具特色的编辑方针,即有了一个明确而合理的媒体定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编辑方针是编辑部人员的“共同语言”。传媒的总编辑、编辑、记者处在不同的岗位,每个人的阅历、性格、思维方式都不同,遇到某种情况就可能产生意见分歧,那么,就只能用编辑方针统一思想。编辑方针规定着编辑的组稿、选稿、改稿、标题制作、版式设计、节目编排和制作等一系列工作。换句话说,编辑制定了媒体的编辑方针,而编辑方针一旦确定下来,又反过来制约编辑的行为。富有创意的编辑方针,是编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是一个传媒成功的第一步。制定编辑方针通常由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编辑牵头,是众编辑群策群力、集体智慧的结晶。至于如何制定媒体的编辑方针,不属于本文的论述范围,这里就不赘述了。
所有新闻传播媒介,一旦投入运行,以编辑为主体的编辑部必然与记者和受众结成传播关系,形成有传播、有接收、有反馈的双向交流体系。美国传播学者大卫?伯洛认为: “传播的本质是过程。” 下面笔者从大众传播的过程来剖析编辑与记者及受众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分析认识编辑在新闻传播中的中介作用。
第一,记者、编辑、受众三方构成了新闻传播的完整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方,传播过程就可能中断;第二,编辑身兼传播者和受传者双重角色,乃传播的中介和枢纽。编辑在组织稿件和审读稿件的过程中,事实上是接受了来自记者(信息源)的传播,编辑是受传者,笔者将这个传播阶段姑且称之为第一次传播,其特点是点对点的单线式传播;在这之后,编辑的角色由受传者转换成了传播者,其职责是对传播内容进行过滤和放大,这是传播过程中的第二次传播,其特点是点与面的辐射式传播。编辑作为传播的中介,在第一次传播向第二次传播的转换过程中,具有很大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体现在:
其一,编辑与记者是平等的互动关系。在第一次传播的过程中,记者对采集到的素材或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然后向编辑传播。编辑这时是接受者,似乎是被动的。但编辑接受传播与普通受传者不同,普通受传者接受传播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信息需要,而编辑接受传播的目的则是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确认,再把信息传播给受众。换句话说,编辑是代表媒体和受众对稿件进行甄别和评价的。这主要是编辑所处的中介地位决定的,并不意味着编辑比记者高明。编辑对稿件的取与舍,固然不能排除个人的因素,但主要是看稿件本身的价值,还要从整个版面或整组节目的角度考虑。所以,编辑在受传中往往向记者提出一些意见,要求记者补充采访,或增加某一部分的分量等等。也就是说,编辑和记者是密切互动的,第一次传播其实是他们共同完成的,是默契、合作的结果。编辑并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其二,编辑是记者稿件的二度创造者。从传播过程看,记者并没有完成传播的全过程,只是跑完了接力赛的部分赛程。接下来,在向第二次传播的转换中,编辑由受传者一跃而成传播者,居于传播的主导地位。编辑对稿件进行加工、修改,在尊重原稿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使稿件进一步完善。在记者看来已经是成品的稿件,在编辑眼里只是有待加工和改造的半成品甚至是素材。记者的稿件固然对编辑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但是编辑并不是被稿件牵着鼻子走,而是对来稿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作用。编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目的是发挥创造性。这种能动作用的创造性意义就在于编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对稿件进行认识、理解、加工和改造。这是编辑对于稿件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其创造性价值不亚于记者在新闻采写环节蕴含的创造性劳动。这种能动性引发的创造性使编辑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稳固和升华。
其三,编辑与记者是相互依存的。编辑对记者的稿件具有能动作用,同时对稿件也有一定的依赖性。假如没有记者在第一线的劳动以及采写的稿件,编辑就失去了主要的工作对象,所谓创造也就无从谈起。编辑的创造性依赖于记者的创造性。媒体向大众传播的所有信息,都是编辑与记者群体创造性的结晶。只不过两者的创造性分属于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层次罢了。尤其是记者的创造性通过大众传媒彰显于外,易为人所知;而编辑的创造性渗透于记者的稿件之中,充当无名英雄,但这并不能抹煞编辑工作的创造性,而且这恰恰是编辑工作创造性的特点。正如美国编辑家珀金斯所言:编辑“是一个大将军肩头的小矮子,建议他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而自己却不引起他人的任何注意。编辑只是作者必要的助手而已。”
大众传播是媒体从信息源获得一切信息,通过选择、加工之后大批复制并迅速提供给庞杂的受众的过程。传媒主要起着信息过滤器和放大器的作用。“筛选的艺术也许是它们的运转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还是不把它们称作过滤器而称作把关人为好,这个词是库尔特?卢因在社会心理学中提出的。” 把关一词是从英文的守门人(gatekeeper)一词借用过来的,所以有的地方也称把关为守门,称把关人为守门人。不过,卢因的守门人是一种比喻。因为编辑是人不是机器,他有感情、有思想,所以在传播活动中不可能保持纯客观。他总是不由自主地将个人的兴趣、好恶渗透其中,他肯定程度不同地按照主观意愿来处理他经手的信息,也就是说,参与传播的每个人如记者、编辑都不可避免地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筛选和过滤信息,这种筛选和过滤行为就是把关。把关是传播活动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过编辑的把关作用最为显著。这主要是由编辑所处的中心地位决定的。
传播的流程是从信息源到编辑,再抵达受众。从信息源到受众之间,被过滤、淘汰的内容可能是数量巨大的。学者怀特曾与一位美国地方报纸的编辑合作,以一星期为限,让他把这一周内收到的所有电讯稿全部保留下来,这些来稿就相当于这家地方小报的信息源。与此同时,怀特又请他把报纸在这一周内所选用的电讯稿统计出来,结果表明,这位报社编辑一周内共收到11910条电讯稿,而他从中选用的不过1297条,约占十分之一,其余的十分之九都被把关过程淘汰。 这位报纸编辑就是一位典型的把关人,他的日常工作就是一种突出的把关行为。新闻编辑处于信息源和受众之间,也就是说,媒体向受众输出的所有信息,不论是新闻还是言论,不论是文字还是画面,不论是报纸版面还是节目编排制作,都得经过编辑这道重要大门,都得经过加工、修改。因此,编辑的把关比起记者的把关更具有决定性。假如说记者主要是决定人们在大千世界中看什么,那么编辑不仅决定人们看什么,还决定人们怎样看。
编辑是信息源与受众之间的中介,而这种中介对新闻似乎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利。但同时还应该看到,编辑的把关、看门权利的使用又是受到限制的。把关并不是编辑的个人行为,编辑并不能完全依照个人的主观好恶来随心所欲地处置新闻。事实上,把关不仅要受到媒介组织及其规范的约束,还受到编辑方针的制约。所以,编辑作为传播中介,其把关既有很大的能动性,同时又受到来自媒体和社会的钳制??它就像一只无形的、又无处不在的巨手,它是社会控制系统在媒体组织的一种折射。因此,编辑是把关人,同时又是被把关人,说到底就是一个中介?其职责是尽量客观地把世界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受众。
“反馈……的意思是从讯息产生的回流。” 反馈是信息的反向传播或部分倒流,以及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映。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说:“反馈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果不存在反馈,或反馈是微弱的话……这种局面就会引起传播者的疑虑和不安,并会对传播对象感到失望,有时在传播对象中会产生对立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大众媒介和出钱用这些媒介做广告的人花那么多钱来弄清楚传播对象是些什么人和他们对这些节目有什么想法的原因所在;为什么几封信或几个电话可能会对一家广播电台或广播网产生与其数量大大不相称的影响。” 因此,对传媒而言,反馈必不可少,否则,传播就无法有效地进行。从传播过程来看,似乎是信息从信息源(记者、通讯社等)经过编辑到达受众的单项流程,其实,每一次从传到受并不是传播过程的结束,而是从受众产生反馈的开始。当反馈首先到达编辑、再抵达信息源的时候,一次传播过程才可视为结束。编辑根据反馈意见衡量传播效果、调整传播内容、改进传播方式。由此可见,传播过程实为一个环路,是一个生生不息、螺旋式上升的的过程。
有效的传播才能产生反馈,有效的反馈方能推进传播。有效的反馈就是编辑接受反馈意见并且付诸日后新闻实践。高度重视受众的反馈并经常进行受众调查是作为传播中介的编辑义不容辞的责任。反馈和调查不仅是对于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检验,也是编辑了解受众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评价的绝佳机会。反馈将减少编辑在筛选和过滤信息过程中的盲目性,使传播的信息更加适应和满足受众需要。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认新闻编辑在传播中担当的角色,尤其是深刻认识新闻编辑工作蕴含的特质,对于正确认识编辑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明确编辑工作的职责,正确地制定编辑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客观评价编辑工作的效果,指导编辑工作的实践,使“编辑中心制”更加趋于完善,或许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