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类以来,人们就产生了水崇拜,赋予水以神的灵性,祈祷水给人类带来安宁、丰收和幸福。 ——题记
“四川盆地”的说法,脍炙人口,既是“盆”,自然就有盆沿、盆身和盆底,这个“底”,便在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
浩浩远古,莽莽乾坤。相传,当时的四川盆地是一片汪洋大海,大英县所处的川中就在极深的海底。后来,大禹治水,疏通九河,才有了四川的群山峻岭、逶迤江河。
据史志记载,1900至1902年,大英连续大旱,地无所长,民无所食,只得扶老携幼,逃徙他乡,倒毙于道路者难以计数,有人狠心卖妻典子,以求一饱,有人先杀家中老小,尔后自裁。1925年,大英境内良田龟裂,溪塘干涸,百姓饥饿难耐,吃一种称为“观音土”的白色黏土充饥,腹胀惨死者甚众……
当我们翻开大英浩瀚的历史长卷,曾经的水患和旱灾,带给大英人民的苦楚与灾难历历在目,是留在治水历史长河中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
大英,这座成渝中轴线上的美丽城市,与水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如何爱水、用水、亲水,而不是受水之“非难”,是摆在大英人民、尤其是大英水利人面前的一道亟待回答的问题。
水,有的晶莹透明,有的浑浊不堪;有的缓缓流淌,有的奔腾澎湃;有的小如珍珠,有的浩瀚无际。它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启示,太深的思索。
遥望那一匹丝绸般向东而流的郪江之水,我们感受到了似水流年,时光飞逝;俯首凝视被滴水打穿小孔的石头,让人们体会到了水滴石穿,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倾听那春雨滋润万物的声音,让人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空灵清新。那一丝丝轻盈的细雨犹如淘气的精灵,伴随微风,轻轻地跳到树叶上、花丛中、泥土中,也跳到人的心田中,让人想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喧嚣的生活中,有了水,我们有了一份平静和润泽。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人几天不吃食物不会危及生命,但是几天不喝水却会死亡。而现在,全球有二十亿人口正处于严重缺水危机之中,已经向人类重重敲响了警钟!
小时候,我们常常看新闻报道说,某某地区缺水,某某地区干旱,某某地区渴死多少人。当时,我们就在想:地球上江河湖海那么多,他们怎么会干旱、缺水、渴死呢?后来,我们慢慢明白,地球上的水不是都能安全饮用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地球上总水量高达十八万亿亿升,这个数量似乎满足全球人口对水的需求,但是,事实却令人大失所望。现在地球的存水量中,海水就不适宜人类饮用。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要把好饮水安全的“总闸门”,补齐饮水安全的“小康短板”,让一泓清泉滋润百姓的心,是党中央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补齐“饮水安全”短板,问题比想象得更为复杂,如何找好水,管好水,用好水,确保广大人民群生活、生产用水,让水利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大英水利人披荆斩棘,用忠诚与担当,真情与奉献,向人民奋力抒写着山水之间的恢宏“答卷”。
早上七点,大英县水利局值班人员接到电话,星花水库集中供水站报告:卓筒井镇部分地方供水异常。值班人员立即将情况报告给局主要领导。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永顺深知,险情就是命令,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他立即安排启动疫情供水应急预案,全力抢先,带着相关技术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到达卓筒井镇后,李永顺带着一个小组,徒步逐段检查供水管道,终于找到了故障原因,是因石马村Φ500供水主管上伸缩节损坏,导致大量漏水,如不及时抢修将造成附近20余个村无法正常用水。
时不我待,李永顺现场下达任务:立即组织人员开挖管道抢修工作面;立即调配伸缩节及辅材开展抢修;抢修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保障个人安全。抢险人员高高挽起裤腿,站在刺骨的冰水中,开始紧张的抢修作业。经过七小时的连续奋战,抢修人员顺利完成任务,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卓筒井镇的生活用水。在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斗中,水利人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致力于全县饮用供水事业,人们感念在心。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水利局下属水管单位是防控的重点。寸塘口、五五、星花、四五水库管理所的外墙上,白纸黑字的“严防严控,确保供水安全,坚决打赢疫情阻击战!”标语分外醒目。每到一处,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志才,肖体民,党组成员、党委书记刘春,党组成员、总工安雪梅便对管理所负责人耐心地说:“抗击疫情是对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的大考。是对我们每个水利人的大考。我们必须严格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坚守阵地、扎实做好每项工作,确保饮水安全!”
艰辛努力,嬴得了老百姓的称赞。大英水利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狙击战中甘做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保障的逆行者,为大英县供水保障保驾护航。
大英县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22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水平的1/10,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河边镇大屋沟村是当地著名的“旱山村”,为了生存,村民自己出钱打井,井眼仅有碗口大小,水量不足,无法保障大家的生活用水。最怕就是干旱季,井里怎么也打不上来水,村民只能到处去找水、要水,有些人家咬咬牙,买桶装矿泉水来保证正常的煮饭和喝水之用,大大加重了开支负担。有些村民,就因为吃水不便,选择离开家乡,到外面寻找生计出路,老百姓为水而忧。
河边镇的双石村,村民王有兴泪光闪闪地回忆:“当初吃水之难,一遇天旱,全天24小时都有人排队侯水,方圆几里就只有一口深井有水用,队伍中站着许多老人和儿童,有些体弱身虚,站得太久还曾晕过去。”
人民利益至上,解决安全饮水问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担子沉沉地压下来。县委书记胡道军在多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要把水利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把老百姓的饮水安全作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花大功夫,下大力气,不措一切手段,坚决啃下来。”
2018年7月的一天。一个大英网民在网上给县委书记留言,问及大英县城何时才能满足高层全天用水?
回复热心网友的是大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摘抄其中一段回答如下:大英县属严重缺水县,县城水源地寸塘口水库总库容量为1280万立方米,其中:可用水量仅为680万立方米。近年来,政府每年都需从中江协调购水才能维持县城区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我县现仅有一座太吉自来水厂,供水能力3万吨/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我县的供水高峰期逐步提前并延长,城市日需水量逐年增加。为了最大限度保障城区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县里采取分时段升压供水政策……
这样的回复对普通民众而言,不是一个简单名词,而是日复一日的不便。为了增加寸塘口水库的供水能力,大英县做出了不少努力,从都江堰通过继引水库境外购水充蓄寸塘口水库。但寸塘口水库属都江堰灌区末端,引水水损较大,同时受渠系年久失修及掏淤影响,枯水期“引调水”也受到限制。
要真正解决大英县城人民安全饮水问题,兴修水库成为最佳选择。面对问题坚决迎难而上,大英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启动了祥凤寨水库建设。
2012年09月29日,四川省水利厅出具审查意见,同意翔凤寨水库坝址(渠线)布置、水库正常蓄水位和施工总布置方案。祥凤寨水库工程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460km2,坝轴线.5m。工程由水库枢纽工程、渠系工程和供水工程等部分组成。该工程是城乡供水、农业灌溉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工程概算总投资8374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20000万元,省财政投资1843万元,县级财政自筹61905万元。
省、市领导多次深入建设工地检查督导,大英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同心聚力,推进项目建设。遂宁市水利局局长罗腾亮、大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胡道军、胡铭超亲临现场,解决在土地报征、林地报批、供水管道线路调整、项目资金保障、移民安置和专项设施建设等具体问题,破解制约项目推进难题,施工单位,项目单位干部职工冒严冬、战酷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奋战在第一线,确保了质量安全,施工安全。
祥凤寨水库的建设可解决灌区1.83万亩农田灌溉用水,解决大英县城区30万人、灌区集镇1.5万人生产、生活用水,乡村0.7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这将极大保障县城供水安全,支撑未来大英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公元前256年,李冰上任蜀郡太守后以他质朴的政绩观、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岷江进行治理,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都江堰汩汩清泉,沃野千里,成就了天府之国。
1976年春,四川省人民政府把都江堰灌区第七期工程作为都江堰人民渠末端大型引蓄相结合的灌溉设施,并将大英境域江左岸玉峰、通仙、蓬莱、隆盛四个镇乡、耕地5.8万亩纳入灌区。
6000名英雄的大英儿女带着重托,背负着历史的厚望开赴施工第一线公里首段工程工地上,炮声阵阵、锤声如雷,6000名民工在凛冽的寒风中,在悬崖断壁上完成了施工任务。修渠民工的施工环境十分恶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当视察工地的一位省水利厅领导问他们有什么要求时,他们竟说“就想吃一顿饱饭,吃一顿肉”。 在场的一行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1980年干渠首段工程全面完工,试水畅通无阻,大英人实现了用岷江雪山水润泽大英旱区良田的梦想。1991年-2014年都江堰向大英灌区输水达3600万方,为解决灌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助推灌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星转斗移,沧海桑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江堰灌区高永支渠供水骨干渠道升级扩效势在必行。
都江堰灌区高永支渠供水骨干渠道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年久运行困难,且地处都江堰灌区最尾端,渠道输水战线较长,工程前期总体规划标准不高,灌区每年春灌用水十分困难,灌区规模逐年萎缩,截至2013年,现有灌区仅实现灌面2.0万余亩,不到总体规划灌面的25%,严峻的现实已成为制约灌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彻底改变现状,从根本上改善灌区条件,早日实现灌区总体规划,大英县经过反复论证,提出了扩改建渠道约65公里、工程总造价1.5亿元、总控灌面积10万余亩干渠道扩改建规划方案。在此基础上,大英县多次积极主动地到省水利厅和都管局汇报工作,以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都江堰大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星光支渠及分支渠灌区,属于大英县郪江北岸人民渠七期工程鲁班水库尾灌区,渠道从高永支渠桩号7+960左岸取水,渠系工程由星光支渠及星光分支渠组成,全长34.88km,其中星光支渠长28.84km,星光分支渠长6.04km。支渠规划灌区主要控灌大英县通仙乡、隆盛镇、回马镇3个乡镇28个村,设计控灌面积4.96万亩,渠首设计流量3.5 m?/s。
2018年2月5日。星光支渠施工现场炮声响起,峭烟弥漫山谷,现场群众眼含热泪,欢呼雀跃,庆祝项目正式开工建没。
星光支渠项目作为遂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项目、遂宁市重点项目,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总工会主席周霖临同志具体联系;大英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推进领导小组以及工程建设指挥部,由县长胡铭超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宋建军同志任推进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县长杜锐同志任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强力领导推动项目建设。
项目开工后,项目区群众舍小我、顾大局,在青苗赔偿、占地搬迁等方面全力支持;县水利局派出13名工程技术人员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坚守施工第一线。继引工程管理所所长赵庆贵从开工之日起,就没日没夜地驻扎工地,没有节假日,没有休假,7岁的儿子多次问妈妈:爸爸为什么不回家陪他?赵庆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水利人的务实奉献精神。各参建单位协作有力,攻坚克难,抢时间、重安全、强质量,为了旱区群众而奋力苦战。
2019年7月,星光支渠项目完成全部建设内容,明渠开挖衬砌17.82km,完成暗渠1.77km,完成隧洞9.24km,完成倒虹管4.86km,完成渡槽0.65km,节制泄洪闸、分水闸等共计10座,以及其他渠系小型建筑物,累计完成投资约为1.99亿元。
星光支渠及分支渠工程建成后,极大程度地缓解了郪江北岸地区用水矛盾,主要有效解决郪江北岸回马镇、隆盛镇、通仙乡3个乡镇28个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新增灌面4.24万亩,恢复灌面0.72万亩,新增人畜供水87.4万m?,使大英县的郪江左岸小型水利设施得以充分利用,有力地促进了大英县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性动,有效改善了沿途的水土利用条件,缓解生态的恶化,改善生态平衡,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0年5月26日,白花花的岷江水流进了郪江左岸贫困村,实现了贫困村群众多年盼水的梦想。
离大英县城5公里蓬莱镇大坪村俗名瞎马沟,当地群众中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瞎马沟、瞎马沟,坡高地夹两条沟,天上下雨水冲沟,干旱三年无粮收,有女莫嫁瞎马沟,有儿莫在家中留”。这是大坪村过去贫穷落后的真实写照,也是群众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叹惋。
村支书李玉洪深有感触地说:“干旱之年,全村850亩耕地,能种水稻的只有30多亩,剩下的只能种土豆、玉米,村民们吃的是‘望天饭’,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紧挨着自己地埂边,深挖一个‘泡青池凼凼’,里面抹上水泥,收集雨水,又将人畜粪便投于其中,制成蓄肥池,以此保育庄稼。”
村民唐华良是已退出的贫困户,几十年来身受风湿性关节炎的折磨,一条腿弯曲变形,只能拄着拐杖行走干活。妻子早逝,他独自将一儿一女抚养长大。唐华良就曾用“土法蓄水凼”来小心翼翼地照看庄稼。
种着缺水的地,过着缺水的日子,唐华良的小儿子唐富桂八九岁时已经和小伙伴一起抬水回家。他们住在岩坡上,要到坡下面的老井担水,一根扁担挑起水桶,两个孩子咬牙将水往山上抬,硌着一块小石子,脚下一踩滑,桶身一歪,水漏洒了一半。唐富桂哭丧着小脸,心想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坐在家门口,就有白花花的清水用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父亲唐华良的风湿病愈发严重,村里同伴约了唐富桂好多次,他都不敢出门打工,理由令人心酸:我走了,谁给我爸挑水?他咋生活?为了照看父亲,年轻的唐富桂被迫滞留于乡,缺水的境况一直得不到改善,田产瘠薄,姐姐出嫁后,爷俩守着自家田地,也不过只能混饱肚皮,对于未来不敢有任何展望。
对于乡村百姓而言,水利须具备“供氧”和“输血”两大功能,一头连着饮水,为农户提供生活用水,这是保民生;另一头连着生产,为产业保驾护航,这关乎着增收。但身处贫困村落,村里集体经济多年来拿不出钱来搞水利建设,人们除了自己想辙,只能默默忍耐。
脱贫攻坚的号角惊醒了“瞎马沟”。2016年初开始,大英县水利局派出10个组的水利技术人员,对各个贫困村缺水情况进行勘察登记,建立起水利扶贫项目储备库和需求清单。
大坪村拿出了治水方案:修建山平塘5口、渠系20公里以及12口水井。新修的5口山平塘、蓄水池,财政投入超过八成,剩下的部分,由受益户投资或者投工投劳解决。
唐华良一家,搬到新房后,享受政策补贴,自家门口拥有了一口机井。第一次从自个井里舀水,唐华良甩掉拐杖,跪蹲在井边,眼里涌动着孩子般清澈的欣喜,对儿子说,党的政策好,对咱贫困群众太好了,咱们现在不仅吃水方便,“望天田”也成了“保收田”。
大坪村是县水利局的结对帮扶村,属于帮扶的蓬莱镇四个贫困村之一,辖五个村民小组,全村共264户,总人口912人,其中贫困户88户191人于2016年通过省级验收实现脱贫摘帽。
在帮扶过程中,县水利局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发挥水利职能优势,以村摘帽户脱贫为目标,通过实地勘察、深入调研,掌握了基层第一手材料,找出致贫原因后,县水利精准施策,突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党的建设等重点,从产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帮到难处、扶到实处。投入资金150余万元,改善水利设施,有效加快了脱贫攻坚进程。
2018年6月,张航由大英县水务局派驻大坪村担任,到任以来,与村两委、驻村工作组一道在县水利局大力支持下修复水利设施、建设大坪村妇女儿童之家及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给贫困户送去鸡苗以及对村堰塘及排洪渠进行修复整治。
身为水利人,张航十分清楚大坪村的繁荣与发展,无水不成行,好比纵有豪情逸致,想要扬帆远航,却因水之困,只能困于干涸,寸步难行。
如今的大坪村,塘中碧波荡漾,水体充盈,农民再也不用担心稻死菜蔫。望眼处,秧苗葱绿,长势兴旺。村民卢洪辉农户乐得合不拢嘴地说:“灌溉用水得到保障,今年水稻一定会高产。”
在我们的采访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行走在大英的山水之间,极目望去,一个个蓄水池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的梯田间;一条条引水渠输送着哗哗的水流奔向田间,一座座抗旱拦洪的水利工程横卧青山之中……长期饱受干旱之苦的广人民群众把这些水利工程称为“民心渠”“甘露池”“功德水”。
以前,水是制约大英发展的瓶颈,纵观大英45个贫困村,针对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有水不能保、有水不能蓄,因水受困、因水成疾、因水致贫的现象,大英县委、县政府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水利优势为依托、以水利项目扶持为支撑、极具大英特色的水利扶贫之路。
位于天保镇内的五五水库,承担着天保、金元、隆盛三镇7.66万亩农田灌溉和5.4万人生活用水的重任,这是一座以农田灌溉和城乡供水为主,兼顾防洪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水库管理所所长曾志平讲述了一个从前年代的线年,大英受干旱侵扰,为了自己村庄能得到“保粮保命水”,有位村长带了300多号龙精虎猛的村民浩浩荡荡地赶往红旗提灌站,声势搞得这么盛大,原因却令人心酸:只是想保住该流向本村的水,不要被别人“截流”而已。
当年真有不少偷水“截流”之人,有一村民十分忧心地里的庄稼,老天久旱不雨,原本昂首挺胸的庄稼,如今低头折腰,像是做错事的娃娃,委委屈屈,无精打采。村民病急乱投医,也不想想多少双眼睛盯着水渠,盯着这点救命水,他胆敢冒天下之不韪,前脚偷水,后脚被人发现,暴怒之下,人们让他受了好一顿皮肉之苦。曾志平那时尚在念书,得知此事,心中又是酸楚又是感慨,后来他投身水利行业,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对待这份工作,始终勤勉认真,就因他懂得,水库不仅仅是蓄水的大池,它还是造福灌区的卫士。
2020年,大英相继出现春旱和夏旱。全县受旱影响受灾的行政村达136个,占73.11%,受灾人口约3.07万人,受灾面积约11.84万亩。
天保镇八字墙村的村民张继军十分感慨说:“遇到这样严重的旱情,还能实现水稻栽插,完全是靠的五五水库水源保障。”
曾志平说:“2006年前,五五水库只能通过部分渠道输水,渠道底坡不顺,淤积渗漏严重,输水时间长,水损较大,成本高,水事纠纷时有发生,如今随着灌区渠系配套完善,五五水库的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老百姓的笑容和称赞背后,是以曾志平为代表的水利人没有一天松懈,没有一时敷衍的工作态度,今年五月旱季放水,曾志平整整三个通宵都没有合眼,沿途水渠是否有淤泥沉底?渠身有没有垮塌?放水的时间和水量如何安排,才能最大可能地杜绝水的浪费,实现利益最大化?曾志平自知责任重大,不惜全力以赴,操碎了心。
春灌前,五五水库管理所抓紧对放水渠道闸门、启闭设备、配电线路进行了全面检修;整治垮塌、变形渠道4处。深入田间地角,核实小春收割进度调查了解秧苗生长情况,摸清大春栽种面积,小型水利工程蓄水情况和各灌区需水情况,获取春灌用水第一手资料,为制定春灌用水计划打下了基础。
每年进入主汛期,长达五个月时间,水库管理人员都需驻守水库,不得擅离职守,为了保障大家的生产生活,他们如同守护天下的至贵珠宝一般,守护着水库,守护着人类与水相亲的永恒梦想。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措施不变干劲不减才是线月初,大英县水利局与大坪村村委会形成共识,坚持防疫、脱贫攻坚“两手抓”,帮助村上制定了投入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既能有效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又带领村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年度方案,开展大棚蔬菜基地建设,建设占地面积18亩的蔬菜大棚基地,开展8亩青蛙养殖大棚基地建设,既让贫困户受益,也让他们在获得土地租金的同时,获得务工收入,学到种养殖技术。目前,两个项目已见成效。
河边镇人民村(原卧龙村)地处于鸡鸣三市之地,与乐至县、中江县接壤,大英县海拔最高的一个行政村,距离县城40公里,距离河边镇15公里。水利局派出的继引工程管理所所长赵庆员作为驻卧龙村的,紧紧围绕贫困户“一超六有”的退出标准开展工作,每月驻村工作时间都在10天以上,并长期坚持全覆盖走访贫困户,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抓好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带领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
卧龙村的肖坤仲,已有73岁高龄,患有精神病,配偶唐玉蓉因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源性心脏病等多种疾病,需长期住院吃药控制。虽然肖坤仲有两个儿子肖银春、肖艳平,但由于肖银春无技术,常年在家务农,经济收入只能勉强维持3口之家的基本生活,无赡养能力;肖艳平有一定的赡养能力,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工厂还未正常运行,务工收入大不如前,赡养能力差。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赵庆贵入户进行走访核实,并第一时间制定帮扶措施:一是积极向民政部门相关领导进行汇报,并邀请相关业务同志及时入户进行核实,确保及时将其纳入低保;二是主动向其家属进行政策宣传,帮助联系大英县康城精神病专科医院进行咨询,解决其家属后顾之忧,及时送医治疗;三是多跑路,帮其办理危房改造、残疾人鉴定、临时救助等,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目前,肖坤仲正在医院进行治疗,精神状态良好;其配偶唐玉蓉经过在医院及时治疗,病情好转,精神面貌良好;危房改造已完工入住,每月低保能领到480元,确保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不行,我们社宁愿将土地撂荒,也不愿意把土地拿出来给村上发展集体产业。”这是2020年3月6日村上召开关于人民村(原卧龙村)发展集体产业动员会,村民提出的反对意见。
上世纪80、90年代,卧龙村因发展柠檬产业,曾被评为小康村,当时村上发展有柠檬产业、砖厂等,在全镇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富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力的流失,柠檬产业大不如前,加之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导致柠檬产业、砖厂统统倒闭,带来的是严重的负债。历史教训刺痛了广大群众的心,尤其是当时参与其中的群众,更是对“产业”二字恨之入骨,不愿提及。赵庆贵刚到村开展工作时听过类似消极的话,但他想,总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吧,赵庆贵还是坚持将自己的想法提了出来。当时有群众说,赵书记啊,你这个搞不得,这是自找没趣呀,赵庆贵笑着回答:“呵呵,只要方法得当,工作还是能做通的,现在都快实现现代化了,怎么能为了一个已经过去近20年的事情给难住了呢,我们不但要发展集体经济,而且有能力把它发展好。”
2020年7月村上发展的“短平快”毛豆产业,实现贫困户30多人、非贫困户20多人老龄劳动力就近务工,每人增加收入500多元,集体经济收入近8000余元。目前栽种的黄豆已经开始开花,计划9月底收成,预计带动村老龄劳动力近60人,人均增加收入500元左右。同时榨菜育苗也正在进行中,计划9月底栽种,12月底收成。
卧龙村发展集体产业,预计年带动60人老龄劳动力务工增收2000余元,集体增收40000余元。
2017年5月,大英县水利局河长制工作服务中心的杨跃华被选派为河边镇青云村。
杨跃华深入群众,从交流中获取心声,及时解决群众的迫切要求及老大难问题。如群众反应较多的塘堰整治问题,1、3社堰塘年久失修,淤积、渗漏严重,已不能发挥蓄水保水功效,严重影响群众农业生产。
杨跃华知晓后,通过积极汇报努力争取,筹集资金7万元,用于1社、3社塘堰整治。随着项目的实施,堰塘蓄水良好,既解决了1社、3社塘堰蓄水难的问题,又为青云村1、2、3、4、5、6社农田灌溉增加了有力保障。
为解决贫困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杨跃华主动联系自来水厂,积极争取资金约13万元,为村里铺通了自来水,41户贫困户中安装自来水38户,机井3户,全村实现饮水安全的全覆盖。
在脱贫奔康的战场上,大英水利人以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诠释了他们内心对人民群众火热的关爱,如海的情深。
如果说山是生命的根基;那么,水就是文明的摇篮。因为山之雄阔、水的灵动,这一方灵山秀水才会如此动人,处处洋溢春光明媚、社会和谐的美丽景象。 大英县是川中的丘陵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过去,人们的刀斧向大自然无尽地索取,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人为的破坏造成林线后移,植被减少,导致县境内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滑坡、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广大人民群众吃尽了被大自然惩罚的苦头。
查阅相关资料,生态项目实施前,大英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62.9平方公里,其中,轻度流失129.32平方公里,中度流失182平方公里,强度流失面积达50.77平方公里,土地侵蚀总量126.66万吨,每年被雨水冲走地表土层达500万立方以上,仅损失土壤肥力折成标准化肥就达0.4万吨以上……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生态失衡,制约着大英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水土保持项目扎实地开展下去,已到了迫在眉睫之际。为加快全县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推动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再上新台阶,大英县委、县政府响亮地提出“治一方水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美一方家园”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斗笠村村民代安淑,这位年过六旬的农村妇女,说起自己村庄的变化,骄傲神色溢于言表,她说做梦都没想到,咱们村现在能这么漂亮,自己年纪大了,还能交上好运,在村里干农活,一天都有四五十元的收入。代安淑和一群婆婆大婶手脚麻利地卸竹竿,收完了豇豆,接下来地里要种植其它蔬菜,需要收竿入库,她们一人一把镰刀,一人一顶草帽,干活时不时开两句玩笑,气氛愉悦轻快。
代安淑挣的日工资,由大英玉鑫丽景产联式合作社支付,这是村里引进大英绿鼎农业有限公司后成立的合作社,代安淑不识字,以前怕受骗,不敢在外面打工,如今在自家村里的合作社挣工资,令她自豪无比,也觉得这两年斗笠村的变化,“比过去几十年还要好”。
斗笠村位于大英县玉峰镇的西南部,地处罗桂公路西侧,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与德阳市中江县的苍山镇相邻。它是一个典型贫困村,全村人口879人,其中贫困人口213人,过去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十分贫穷落后。
斗笠村属于四五水库淹没区,基本农田较少,耕地基本属于山地,用水困难,每到灌溉季节,基本靠抽水灌溉农作物。由于村里年轻人基本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多数都是老、弱、病、残或是留守儿童,不能形成有效的劳动力。传统农业耕种观念根深蒂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很艰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村4.5公里道路未硬化。种养技术缺乏,资金紧缺,严重制约产业发展。贫困人口个人素质普遍偏低,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安于现状,没有发展动力,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着斗笠村的发展。
2018年,县水利局对斗笠村开展需求性调查,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项目,帮助斗笠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山坪塘1口,新建生产便道9.2公里、蓄水池3口,坡耕地改造538余亩。驻村刘昌兵说:“2018年该村实施水保项目后全村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水系更完善,山间的便道促进了老百姓增收,即使是下雨天,老百姓也能进地收疏菜,小型车辆能进去运输。”
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水源得到了保障,水稻实现了增产,外地的收割机也能进村收割了。
水保项目实施得好,基础设施建设得好,村两委有了底气,向陈永康伸出了橄榄枝。陈永康何许人也?这个刚过半百的男人,曾是茂县的种李子大户,其父在八十年代因为种脆红李,已经成为万元户,子承父业,他从高中毕业,就跟随父亲,认真学习果树种植和养护,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李专家。汶川大地震之后,他曾经承包的果园都被收回,用作灾后重建,建造安置房,陈永康服从大局,为了生计,他换了不少行当,几年辗转飘零,发现自己还是爱种果树,这辈子断不了“李子情节”。他在大英县卓筒井镇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脆红李,其产业发展引起了斗笠村的高度重视,热情洋溢地邀请陈永康也到斗笠村来发展产业。
实施水保项目后的斗笠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貌焕然一新,陈永康看到这个“新生”的村庄内里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他不再犹豫,郑重点头,大英县玉鑫丽景产联式合作社很快成立,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农户+村集体”模式投资,由陈永康投资200万元在斗笠村6个社种植脆红李537亩,由企业统一栽植、统一管护、统一采摘、统一销售,按照企业、农户、村集体6:3:1的比例分红。由于果树需三年才能挂果售卖,为保证村民按时拿到流转土地的费用,并支付人工工资,陈永康又发展了林下种植业,套种了南瓜、茄子、辣椒、豇豆等季节蔬菜。
产业发展的路是极其艰辛的。为了疏菜销售,陈永康彻夜不眠,四处奔波;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陈永康便宜卖掉了自己的一套住房。但说起这些,这个憨实淳朴的汉子无怨无悔,他说更看重的是斗笠村明天的发展。如今,陈永康还在斗笠村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观光采摘园——百香果观光园。50亩的土地里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蔬菜水果,香草、七彩南瓜等让人耳目一新。
陈永康说:“老百姓生活条件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应该有一个休闲去处。同时我们将根据产业特色,进一步探索采摘节、观光节、李花节等乡村旅游节庆的筹备,让产业的附加值、带动性进一步加大,确保村民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由于合作社实行的是水肥一体化,减少了大量重体力劳动,一般都是手上功夫,再加上铺设到田间地头的劳动便道,很多老百姓都愿意到合作社务工,并且周边村社的村民们也主动到合作社务工。水保整治之后的斗笠村,新村有新貌,有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蓝图前景,并有了像陈永康这样心系此地的“新村民”。
隆盛镇后坝村是一个典型贫困村,水土保持项目的落地实施,使得后坝村“旧颜换新貌”。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31hm?,坡改梯20.17hm?(全部为石坎坡改梯),保土耕作40.69hm?,封禁治理30.45hm?,修建排灌沟渠4.13km,蓄水池8口,沉沙凼24口,道路4.26km,堰塘整治1座,项目实施后生态效益十分明显。通过实施梯田工程建设,达到带动产业调整积极性的目的,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度,降低雨水对地面的直接冲刷,增强土壤涵养水能力,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经过后坝村的水土保持措施,将大大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将变得通透,有机质将增加,土壤肥力增强,各项产值(农林牧)将增产增收。通过实施梯田工程建设综合整治,将改善地面小气候,小流域平坦后,流域内的湿度、气温、风力等发生的变化,缩小地区温差,降低干旱、霜冻发生的频率,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改变流域小气候,将降低土壤侵蚀模数,减轻水土流失。通过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后年保土量将达到3.36万吨,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901.31万元,小流域人均增收465元,减少贫困户684户。减少贫困人口1765人。
郪江,全长145公里。发源于中江县太平乡的胡家瓦窑,由西向东流经三洞、白果、民主、广福、马安、石龙等地,又沿三台、中江两县县界向南延伸,至普兴的二水口出境入遂宁市大英县,奔流65公里后汇入涪江,是涪江的一级支流,它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大英的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
自古,郪江都以她乳汁般的甘泉润育着大英的万物生灵,使之生生不息,成为大英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河。
郪江大英段综合水生态治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彰显了大英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彰显了大英儿女在县委、县府坚强领导下建设美好绿色家园的智慧、信心与毅力。
在郪江旁生活了大辈子的退休水利干部龚海云诉我们:一度时期约郪江河道萎缩干涸、积淤污浊,郪江在原有水系的修修补补中陷入被动应战的尴尬境地,通过几年的治理,郪江岸绿了,水清了,成了大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了大英旅游一张绿色的旅游名片。
过去,由于郪江沿岸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汇入,河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被确定为全省24条污染严重的重点小流域之一,郪江从德阳进入遂宁断面,常年为Ⅴ类污染水质。加之河道积淤污浊,原有水系连年来修修补补,治标不治本,一遇暴雨,老百姓担心被淹,通宵难眠,揪心难受。
郪江问题根源复杂,治理工作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引领,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在全国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恰如一股清风,为郪江治理送来了政策指引,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7年,大英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县总河长,县委副书记担任副总河长,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担任县级河长,设立总河长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副县长担任,以“河长+警长”创新模式,从县、镇到村,构建了三级河长体系,各级河长湖长上岗履职,实现了全县河湖长全覆盖。大英开始探索设立技术河长,在县域郪江流域试点引入“技术河长”,探索建立“行政河长+技术河长”工作机制,为行政河长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助推郪江水质尽快实现稳定达标。
河长的履职,有效解决了郪江治理部门割裂、区域割据等问题,促进了部门和区域融合,解决了“抓总”和“总抓”的角色缺位问题。
以大英县四五水库为例,自从开展河长制工作以来,四五水库管理所就不断强化日常管理,加大库区环境整治力度,统筹水上、岸边的污染治理,多措并举全力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据四五水库管理所所长李强介绍,为了保障水库水质和生态环境,管理所还加强了对库区的巡查和水面保洁力度,严厉打击垂钓、电渔等违法行为,对水面漂浮杂物进行及时打捞。坚持履行河长之责,水更清,质更佳。
河长治水,成效显著,近年来,大英县在郪江河流及其支流适宜河段推广三角架、拦河网保洁模式,有效拦截河面漂浮物,定期进行清理转运,确保河流水库水域岸线干净、整洁。
“有规有矩,才成方圆”。大英治水决心大,工作做得细致,认真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明确河湖管理边界,将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及流经重要场镇的河流全部纳入划定范围,已编制完成16条河流管理范围,划定技术方案,划定河道长度约280公里,正加快推进界桩和告示牌的统一制作和埋设安装。加快推进河长制信息平台建设,打造一体化、同步化的河湖数据共享信息平台,形成动态治水、管治合一的综合河湖监督治理模式,促进上下级信息互联互通。
“造林绿化”,是水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大英县因地制宜规划建设适宜规模生态保护地,在象山镇永乐段、祥凤寨水库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郪江县城城西社区段、郪江大英经开区段、回马镇郪口国控省考断面等区域分步试点建设植被缓冲带、生态隔离带、水源涵养林、生态景观带等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提升河流自净及消纳能力。
加强涉河监督管理,严格涉河涉水建设项目审批、监督和管理,严禁涉河涉水建设未批先建,严禁新增违法涉河涉水项目建设。加强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涉水违法行为,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涉水违法行为。
一系列举措后,郪江管理范围内的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水域岸线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019年5月30日下午,天高云淡,郪江沿岸一片葱绿。县委书记胡道军走上回马镇郪口大桥头,仔细询问两岸居民的生活污水处理情况;顺着河岸沿线一处一处查看污水管网建设;走进沿岸老百姓的家里一户一户征求意见;沿着污水收集管网架设路线查看是否有渗漏,在一家企业旁,胡道军提起沉淀池井盖,查看功能是否发挥;走到排水沟流入郪江处观察是否存在有污水流入……每一个细节处、每一个关键点认真了解。
随后,胡道军对一行的相关部门负责人语重心长地说:落实河长制工作、开展水环境治理,镇村级河长要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再提高,要多走到现场,多倾听百姓心声,多了解工作细节,切实把工作掌握在手中,把问题解决在当下,确保河畅、水清;要建立健全考核、监督和奖惩机制,进一步加强督导问责力度;要强化河道水质监测,随时掌握水体情况,针对相应问题制定科学整治举措,确保水质持续稳定向好。
县委、县府主要领导既是党委、政府的一号领导,又是总河长。巡河、现场查找问题,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在大英“河长制”工作已是新常态。
郪江的综合治理,不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而是水里岸上,上游下游,标本同治,内处兼治。河湖治理,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
近年来,大英县用铁的手段、铁的措施对郪江7条支流进行了精准治理。开展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了涪江流域郪江河道整治项目、大英象山镇郪江防洪治理工程、蒙溪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等水环境提升工程,完成河道综合治理长度约15公里。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关停涪江、郪江流域禁养区内养殖企业58家,升级改造175家;开展入河排污专项治理,整改规模以下入河排污口42个,规范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12个。同时,扎实开展了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和工业企业、饮用水源、水产养殖、河道采砂及侵占河等专项整治。
通过精准施策、系统治理,郪江水质日趋向好,2019年郪口断面(国控省考)平均水质达Ⅲ类,较2017年提升两个类别,主要污染因子化学需氧量和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16mg/L、0.16mg/L,较2017年指标分别降低32.4%、52.59%;寸塘口、五五、星花等三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原地水库水质达标率为100%。
“郪江的综合治理,我们不是注重眼前,而是着眼长远,体现科学发展观。随着时间推移,她对沿岸贫困村老百姓的惠泽越来越明显。”县水利局局长李永顺说。
郪江大英段综合水生态治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彰显了大英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彰显了大英儿女在县委、县府坚强领导下建设美好绿色家园的智慧、信心与毅力。
作为四川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位于郪江上的祥凤寨水库建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工程将对保障大英县粮食生产和城乡饮水安全、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生态环境等发挥重要作用;在祥凤寨水库开发的过程中,注重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建设与发展相结合,积极打造生态观光与特色旅游示范带相结合的几大“结合”,2020年在水库下游相继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已初具规模,对培育旅游产业新的增长极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自然景观建设方面,县级财政投资约1亿元对郪江县城区段进行景观打造,修建了亲水栈道约3公里,生态绿地约8万平方米。郪江再现“河在城中、城在河中”的“川中水城”美景,美化了人居环境,促进了人水和谐,提升了城市品位,增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显示出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示了水利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巨大作用。
夜空寒星朗月辉映,色彩斑斓的彩灯,与之争辉,共同投影于郪江之上,水里流金碎玉,岸畔微风习习,大英人在广场跳舞健身,散步遛弯,谈天说地,坐拥美景。
2014-2020年,大英县水利建设扶贫累计投入各类资金91491万元,完成河库连通输水管道建设24.56公里,新建抗旱井26口,新建防洪堤9.6公里,农村集中供水主管网54.07公里,整治渠道84.63公里,新建渠道56.31公里,整治山坪塘72座,整治石河堰17节,改造泵站9座,新建蓄水池125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1平方公里,全县累计新增灌面4.304万亩,恢复灌面2.286万亩,改善灌面2.47万亩,新增节水灌面1.01万亩。全县贫困群众饮水安全有保障率。2014-2020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基本有效解决。
水利基础进一步提升。2014-2020年,全县累计建设各类渠道140.944公里,解决了全县大部分旱片死角用水难问题,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同时渠道完好率进一步提升,提高了用水效率。
水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随着祥凤寨水库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微型水利整治建设等项目实施,全县水利工程蓄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农村发展用水得到保障。
农村水环境有效改善。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加快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实施山水田林路湖草综合治理,绿水青山在全县农村重现。
农村水利工程运行维护进一步加强。通过开展农村水利人才培训,提高了农村水利工程运行管护水平。
枯燥的数子后面是大英儿女为冶水付出的艰辛努力。人民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在脱贫奔康的路上,大英水利人作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
水,抚育了我们,滋养了我们,润泽了我们,谁能不爱水呢?我们,都是水永永远远的子民。
白波,男,汉族,大英县人。当过农民、工人、市级党报驻站记者。在四川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中获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嘉奖。2007出版人物志《西部大英人物》,2012年出版水利题材长篇报告文学《情满江河》,2019年出版脱贫攻坚题材长篇报告文学《追梦红土地》。中国水利报特约记者,四川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何竞,工学学士,文学硕士,曾任《女报》专栏作家,《佛山文艺》都市长篇小说连载作家,在国内报纸期刊公开发表三百余万文字。已出版个人小说集《爱情动物》;与人合著长篇小说《落凤坡》;与人合著出版长篇报告文学《铸剑——微故事?法治四川》、《向往——幸福罗江?百姓故事》、《鲁鹏现象》等。曾参写报告文学集《警徽荣耀》、《彩虹女人》、《大爱华章》、《感动》、《逐梦》等。小说《我的1911》、《香槟街纪事》签售影视改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