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是创新的基石,将基础研究与产业和技术的需求紧密联系,才能形成强大的创新能力。近日,记者从两江协同创新区获悉,自入驻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下称“哈工大重研院”)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双轨路线”,盯住重点科研领域,瞄准新兴高端产业,快速集聚一流科研人才,加大原始创新力度。截至目前,该院在碳减排重点项目、民生发展领域及高新技术领域均实现了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所涉核心技术项目多达13项。
去年底,哈工大重研院推出的“翌翔二号”大载重长航时燃料电池固定翼无人机顺利实现首飞,这是国内首架可采用多种起降方式的20kg级燃料电池无人机。
几乎同一时间,成功首飞了“青鸥30”氢动力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巡航时间创下国内之最。
不管是“翌翔2号”亦或是“青鸥30”,都是哈工大重研院科技研发及应用转化的一个缩影。
该院负责人介绍,作为资深的985重点高校,哈工大科研资源尤为“富余”。目前,哈工大重研院积极拓宽引才渠道,通过“嫁接”母校资源,聚集理工科博士、硕士已达113人,由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凌贤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军领衔,聚焦汽车与新能源、先进材料、智能化装备、信息技术、生态环保等五大领域进行基础研发与核心技术科研攻关,兼顾应用性技术研究,积极推动相关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落地。
上述负责人表示,基础研发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对解决“卡脖子”难题尤其重要,哈工大重研院通过借助母校人才和项目资源,努力推进原创性、颠覆性和交叉融合创新,积极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他认为:“基础研发与应用技术开发并重,坚持‘双腿’走路,才能跑得快、跑得远,才能真正发挥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
哈工大重研院开发的半导体芯片检测设备,检测精度和速度指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去年一年,该院开展的氢能热电联产智能一体化系统、高功率密度碳氢燃料重整制氢应急电源、智能巡查关键技术与装备、高功重比长航时无人机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等13项重大科研创新专项均取得了重要突破。
该院实施的氢燃料电池无人机、半导体芯片检测设备、页岩气全通径无级限分段压裂智能滑套、3D打印陶瓷共形天线等项目,均已成功开发出首套样品样机,成果转移转化正在推动落地。
据了解,去年以来,哈工大重研院紧紧围绕汽车与新能源等五大领域,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紧靠科技+产业协同发展主线,着手布局“基础研究平台”和“应用研究平台”。
该院负责人表示,“不是为了建平台而建平台,我们是解决哪些技术难题,就建设什么样的平台。”
目前,该院推进在建的高介电低损耗高频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等基础研究平台4个,在建晶圆芯片显微光学检测装备等应用研究平台5个,已组建智慧储能技术研究中心、氢能关键材料研究中心、航空氢动力创新研究中心、精密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开发平台15个。
2021年12月26日,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成功举办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六届国际青年学者神舟论坛重庆分论坛,现场与引进博士后签约。
据了解,目前哈工大重研院主要采取校地、校企共建的方式建设科研平台,与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国电投集团远达水务有限公司、吉利集团广域铭岛科技有限公司等已达成共建协议。
其中,与长江环保集团上游有限公司、重庆大学等共建的重庆市三峡生态环境技术创新中心已获授牌,中心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水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2022年,哈工大重研院将重点围绕人才团队引育、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成果产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采用定性+定量结合方式推进相关工作,特别是以平台为支撑,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和领域,推进区域创新要素整合与配置能力建设。